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看报 |
在读上一篇时,曾经提到过韩安国:田蚡和窦婴当庭争辩之后,田蚡责备韩安国首鼠两端。因为这句话,我对于韩安国的印象相当不好。(不过现在看来,韩安国回应田蚡的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读过本篇之后,我对韩安国的看法有了改变。
韩安国在年轻的时候,曾经系统地学习过《韩非子》及其他杂家的学说,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能言善辩的有识之士。对于军事,韩安国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七国之乱的时候,他正在梁孝王手下做事,当时梁王派他与王羽去东线守卫,张羽奋力杀敌,韩安国则稳固防守,使得吴军始终无法突破防线,为平定叛乱立下了大功。
韩安国引起窦太后及景帝的重视,缘于两件事情,而这两件事情,都是与梁王有关。
梁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一向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景帝看在母亲的面子,对他也是多方纵容。于是养成了他骄纵的性格。梁王作为一个诸侯王,出行却以天子的规格行事。这可是一种僭越的行为,当然就引起了景帝的大大不满,在母亲面前念叨了几句。窦太后生怕景帝因此而降罪梁王,就把气撒在了梁国的官员们身上,认为是他们没有好好引导梁王,所以凡梁国来使一律不见。
后来,梁王派韩安国来到长安,窦太后仍然是不见。韩安国有头脑呀,他转身前去拜见了梁王和景帝的姐姐,窦太后的亲女儿----大长公主(此处插一句: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姐妹称长公主,姑姑称大长公主。刘嫖在景帝时期应称长公主,但司马迁写《史记》时,已是武帝时期,故我认为此处的大长公主就是刘嫖),因为他知道,大长公主一定会将他的话转告给窦太后。
韩安国向大长公主陈述了以下几点:
1、
2、
3、
当他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话传到窦太后那里时,窦太后马上让馆陶公主再把原话传给景帝听。景帝也就因此原谅了梁王。而这之后,窦太后与景帝都对韩安国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一次梁国的人事任命上,梁王本想提拔自己的新宠,而窦太后就出面将韩安国直接提拔了上来。)
景帝有一次在家宴上为讨母亲欢喜,随口说道将来要把皇位传给梁王。于是梁王至此后有了一些非分之想,却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于是有两个梁王的宠臣撺掇着梁王派人把其中意见最强烈的袁盎给暗杀了。景帝大怒,派人彻查此事,梁王却把那两个宠臣给藏了起来,以至此事一直得不到结案。
其实这件事,景帝也知道是梁王做的,心里正在恼怒,想要办梁王吧,窦太后又在那里哭天抢地。谁知梁王却很不懂事,不但不认错,反而窝藏要犯。韩安国知道梁王把两个要犯藏起来了,赶忙前去劝导梁王,说是刘邦对自己的父亲尚且不准他掌权,而景帝也因一点小事就废了自己的儿子的太子之位,何况你与景帝只是兄弟?现在你犯了法,景帝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不忍杀你,而太后又日夜担忧哭泣,你却为了两个误主祸国的侫臣不肯认错。目前太后还可以庇佑你,如果哪天太后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你又该怎么办?
梁王也是聪明人,听了此话,想来很有道理,于是交出两个宠臣,了结了此事。而从此景帝和窦太后更加地看重韩安国了。
韩安国此人,不但智勇双全,而且胸襟气量也很大。有一次,他因为犯了事,被关在牢里,牢里的一个小吏田甲欺负他。他一气之下,就说:你不怕我有死灰复燃的一天吗?田甲说那我就用尿来熄灭它。后来,韩安国在窦太后的亲切关照下,果然死灰复燃,此时他去找田甲,田甲吓得跑了。韩安国发狠说:你不出来,我就夷你族人。于是田甲只好跑到他面前去负荆请罪。而此时韩安国却对田甲说:你可以撒尿了。然后一笑了之。(这事儿倒是和韩信的胯下之辱有一比。)
不过呢,韩安国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以司马迁的话来说来,韩安国此人:“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但是“贪嗜于财”。文中几次提到韩安国因事坐牢或者罢官,估计可能都与这一点有关。
在武帝时期,田蚡当道,而此时韩安国也赋闲在家。于是他拿出大量钱财,贿赂田蚡,被召到京城做官。而他又凭着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逐步进入了政治权力的中心。
有一次匈奴又来犯境,武帝在战与和之间犹豫。将军王恢主战,而韩安国则主和。韩安国当时的一番生动的比喻,使得许多大臣附议,而汉武帝最终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王恢给汉武帝提出了马邑之谋。经过周密的安排,韩安国等人埋伏在马邑准备伏击匈奴军队,而王恢等人则负责掠夺匈奴的辎重等。因为在最后时刻被匈奴发现了陷井,大举撤退,王恢等人没敢前去接战。这本也是保全实力的一个好办法。但武帝是一直想要对匈奴作战的,对于此次的功败垂成非常生气,就把气全部撒在了王恢的身上,任谁说情都不行,最后导致王恢只好自杀。而韩安国在这一次事件中,却是毫发未伤。这说明此时汉武帝对于韩安国是十分重用的。
韩安国在做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之位)的四年多时间内,多次给武帝推荐人才,都得到武帝的重用,同时也使得自己取得了很高的声望。田蚡死后,武帝本考虑让韩安国做丞相,谁知此时韩安国却摔伤了腿,且伤势严重,只好作罢,使得韩安国失去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机会。再后来,随着卫青等人的崛起,韩安国逐渐失去了武帝的宠信。在他人的排挤下,屡次降职,又在对匈奴的战斗中接连失败,被贬到偏远的边地。最后在羞愤之中,吐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