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双培”、“外培计划”的看法
(2015-12-05 20:30:38)分类: 原创 |
2015年北京市首次推出“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最引人关注是“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双培计划”由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按照“3+1”、“1+2+1”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外培计划”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2015年“双培计划”在2008人左右,“外培计划”在420人左右。这些计划名额并不是新增的,而是从原有的计划中拿出了一部分放在了“双培”和“外培计划”中,都列入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区县,并适度向远郊区县倾斜。
该项计划的实施,可以说是“万众瞩目”,“诱惑”极大,我的看法如下:
1、避开“社会公平”的争议,培养北京市急需人才。
北京市开展的“双培”和“外培计划”,自己投资解决北京生源的入学问题,可以避免社会对教育公平性的批评。《北京高校学生访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双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校方按生均10万元/年的标准补贴给接收访学学生的中央高校;外培计划项目的经费采取政府与访学学生家庭共同承担的方式,补助额度依据所赴海(境外)高校学费和旅费单独设置,一般不超过生均30万元/年,其中政府资金支持范围包括学费、国际旅费以及海(境外)生活费用。”粗略计算,政府每年预计投入近3.3亿元巨资,让北京学生去属地中央院校和国外高校学习,以解决北京市人才需要问题。
2、今后将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双培”、“外培”群体,其持续性会得到更大的社会认可!
目前部分家长担心拿到的不是“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毕业证书,将来用人单位会怎么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用人单位对北京建筑大学本校的学生和北京建筑大学与清华合作的“双培生”能同等对待吗?“双培生”的个人实力应该是高于本校学生的;去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学法语的应该比在二外本部学习的效果好,否则“双培”、“外培计划”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毕业季,学生将来找工作的时候肯定会向用人单位强调自己的“双培”或“外培”的经历,以区别于北京市属院校普通毕业生)。
3、“双培”、“外培”计划对选择专业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市教委规划处处长姚林修曾讲:“‘双培计划’选择的专业,是北京市紧缺的专业,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也是战略性发展的产业,围绕着首都高精尖发展的思路来开展的人才培养。因此现在选择的100多个专业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专业”。家长、考生如果关心未来就业,就应该把自己的未来发展,与国家、地方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即使你不报“双培”、“外培计划”,但“双培”、“外培”涉及的专业你可以在别的大学考虑填报。
4、参与“外培”的外国大学知名度将提高,得到更高的认可!
北京市对“外培”大学的名单应该是精挑细选,实力不俗。随着参与“外培计划”连年增多,毕业生回国的就业良好表现,会对这些大学的声誉带来积极影响。可以推断这些国外大学对未来学生的留学选择具有一定导向!
5、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双培”、“外培计划”在北京市各区县分配相对平均,同一院校、专业录取学生的分数高低不同,据《北京晚报》报道:“记者从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了解到,两项计划在各区县录取的分数差异比较悬殊,最高分差达100分以上,有个别区县没有录满。”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高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来自郊区、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如果偏弱,如何在一年内达标,以适应国外的外语教学?这些问题不解决,施行“双培”、“外培”计划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
今年第一年实行“双培”、“外培计划”,部分院校在个别区县没有完成计划,如北京工业大学在门头沟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怀柔区未完成招生计划,说明家长、考生认知度有限,并且宣传力度不够;另外,个别院校如北京联合大学在各个区县均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说明官方对北京家长对二本院校的认知缺乏应有的了解。
6、预计后续会有其他省市仿效。
上海、江苏、陕西等省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形势好,有充裕的财政收入,预料有可能利用其属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类似于北京“双培”、“外培计划”。
“外培计划”、“双培计划”是北京市政府送给北京考生的大福利,虽然有待完善!
志愿无忧网韩旭
2015年11月29日星期日
明晚七点,“你一定不知道的高考志愿填报”免费直播课程,不见不散,点击网址链接,报名课程
https://h5.m.taobao.com/xue/detail.htm?spm=a2174.7692112.0.0&courseId=42341&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