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心公益 两个版本

标签:
育儿周勇钉子孤独症孩子 |
周勇的“星星乐园”已经帮助了172个孤独症儿童家庭。爱心公益成功的背后,他却屡有轻生的念头。“我想去死。”因为这个世界露出的真实面,和他想的太不一样。
一个爱心公益
两个版本
文/本刊记者
因“钉子换大楼”的奇迹实现,为孤独症儿童做公益的周勇在圈内小有名气。上了四次《鲁豫有约》节目,央视《共同关注》栏目做过此事的连续报道,纷沓而至的记者让他已经能驾轻就熟地面对采访镜头。影响力出来后,他的“星星乐园”还得到了黄晓明、伊能静等明星的资助。
想做的事、向自闭症家庭许下的承诺,都已圆满达成。乐观、向上,周身都散发着正能量,似乎是这个爱心青年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唯一形象。
但采访开始,他的开场白出乎意料:“我的故事,你要听哪个版本?”
同理心
“牙签不行吗?你非找钉子干嘛?”听着翻箱倒柜的“哗啦”声,母亲忍不住在厨房里唠叨,尽管她也习惯了儿子时不时会冒出些“不着落”的举动。
周勇最后在洗手间的工具箱里找出一根生锈的螺丝钉。2011年10月17日,这根螺丝钉成为他第一篇微博的主角,被拍了照,他附上一句慷慨激昂的宣言:“我要用这枚钉子为孤独症儿童换一座大楼!”
父母爱好音乐的文艺情怀遗传给了他,令他自小就比旁人心思更细腻,这是其一;两岁时从双层床上掉下来的遭遇是其二。因为摔坏了一只眼睛,之后的十几年他都没敢抬头正视过别人,后来虽然治好了,那段自卑的经历却让他无法忘怀。“理解那种痛苦,所以我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不只是擦肩而过。”
求助与救助的逻辑
周勇很乐观。他从“曲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得到启发,钉子与大楼的巨大差距以及一旦实现后的成就,让他想想就亢奋不已。
那时他在一家酒吧做调酒师,闲暇时自己也玩音乐,认识了许多满怀梦想的文艺青年。他喜欢和朋友去福利院当义工,觉得世界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复杂,“有人需要帮助,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帮助。”
这个逻辑有时并不经得住验证。一次孤独症儿童家长联谊会,有四十多个患儿家庭参加,和热情洋溢的志愿者相比,这群本需要帮助的人,脸上更多的表情却是麻木、疲惫,甚至厌烦。“又是这样,最后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位父亲抱怨。
气氛在尴尬中冷了场,周勇急了,他脱口而出:“我要带你们融进社会!”然后他筹划了自己的第一个公益活动:3月5日那天,让每个自闭症患儿得到两到三名志愿者的点对点帮助,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在海滨路上玩耍、融进人群。
爱心也能讨价还价?
但是钉子换大楼和这个事不一样,周勇反复强调。这次是要给孩子们建立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这才是家长们最迫切的需要。”
他的第一步是用钉子换20元“爱心启动金”。大连和平广场的人流熙熙攘攘,每一个人都是他潜在的交换者。但他拦下的200多个人,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他的幻想。
拒绝得最多的话是“去去去”和“神经病”,还有人干脆不开口,以摆手示意“没兴趣”。“像赶苍蝇一样。”他回忆路人脸上的表情,“我只来得及说出前半句‘你好,我想用这根钉子’。”被拒绝200次后,他耗光了所有支撑他保持微笑的能量。
最后接受交换请求的是位大连理工学院的女生,因为那天是她的生日。有人愿意停下听自己的介绍,周勇以为可以大功告成。可报出20元的交换价后,对方竟毫不迟疑砍价:“2元。”爱心还能砍价?他愣住了。
“10元行不行?”他感觉到说不尽的疲惫,只想快点交换出去。“2
钉子最后以4元成交。有总比没有好,他安慰自己,用这笔钱换了四张孤独症患儿的画,想用这四幅画再换到80元。
周勇不想一开始就让交换人知道这些画的作者,利用孩子们的身份是一种侮辱。但那样幼稚的画,怎么让人接受?
又被拒绝多次后,他走进一家商场,驻足在某个手机柜台前。营业员小姑娘对他露出热情的职业微笑。周勇也笑笑,展开手里的画,“这幅画的是向日葵,颜色很鲜艳……”他不善言辞,绞尽脑汁挤出了这句话。
对方的笑勉强了几分:“你要买手机吗?”“它很特别,会给你带来好运。”“不买我也会有好运。如果你真的有什么事,我可以找我们经理来。”
起,因为我的钱用在了更有意义的地方。”
大实话让他松了口气,也奇迹般地打开了僵局。之后的谈话与画无关,也许谈了人心、谈了他自己,但他都不记得,只知道最后成功了。
一个人的力量,媒体的力量
从交换出第一枚钉子,当地媒体就一直追踪报道他。最初周勇很反感,过多曝光“钉子事件”背后的患儿家庭,有炒作和博取同情的嫌疑。
但媒体力量的介入,强势得超过了他的预计。大连市民通过报纸知道了周勇和他的执着,无数人主动联系上他,80元,竟然连买带送地“换”到了价值2000元的物品。
一个人的力量在庞大的公众媒体面前,就像80元与一幢大楼间的差距。整理好这些物品,周勇来到最早发现他的《半岛晨报》:我想用这些东西,换一次影响力非凡的报道。
这是他想到的两全之策,丢掉了独立交换的初衷,那就守住“交换”原则。第二天报纸上印出了参与交换行动的百余位记者的签名,没有出现一张孩子的照片。
然后是全国媒体的采访邀请,包括《鲁豫有约》和央视。一些艺术家、明星还自荐要为“钉子换大楼”公益行动代言、捐款……
他成了大连的名人,平均5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知道他,并以各种方式加入行动中。私家车主们欣然同意周勇和志愿者们把“钉子换大楼”宣传单贴到自己后车窗,再后来,行人的衣服、沿街的摊贩推车甚至糖葫芦上,都贴上了这张宣传单。
2013年4月2日,在十几次的反复协商后,一家房地产商终于答应了他的“交换”:用他的影响力,换一层楼的终身免费使用权。
你要听故事的哪个版本?
他也哭了。
最后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