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我的婚姻请让我自己做主
(2011-08-26 17:37: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人》 |
周亮是一家外企的技术主管,收入不错,还一表人才,但却是别人眼中的“剩男”。他总说自幼父母对自己大包大揽,如今婚姻也无自主权。他不明白,在婚姻大事上,为何就做不了自己的主。
倾诉/周 亮 咨询师/李 敏
【自述】
我今年30岁,未婚,但却处于在父母的逼迫和安排下疯狂相亲的非正常状态。对于我的婚姻,父母一直强加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我要娶的女人,首先必须满足工作稳定,最好是医生、老师、国家公务员的条件,否则一律免谈。
自我参加工作起,他们就不断插手我的婚姻大事。但他们介绍给我相亲的对象,我都觉得没有共同话题,而且打心眼里排斥。这些刻意表现得中规中矩的女孩,让我觉得如果跟她们结婚,就等于是娶了一堆父母给我设定的条条框框回来。
这些年我一面敷衍父母安排的相亲,一面寻找自己喜欢的女孩。也遇到过两个让我觉得动心、可以组建家庭的对象,不过一个在广告公司做策划,一个在网络公司做企宣。最后父母皆以对方工作不符合条件为由,进门就给别人脸色看,把人活生生地气跑了。
每次我都尝试跟父母沟通,但他们都以“这是为你好”、“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你懂什么”这类完全拒绝我内心需求的理由,武断地对我使用家庭冷暴力!而吵架抗争的结果,无疑又是两败俱伤。
现在,我成了典型的80后剩男,内心疲惫不堪,还落得被亲戚朋友说眼睛长在头顶上(因为介绍的对象我都看不上)的下场。我不想极端地赞同“父母皆祸害”的说法,但小时候凡事父母要一手包办,长大成人连婚姻都要干涉,我如何才能让他们明白,我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我的婚姻请让我自己做主?
【诊断】
和周亮的第一次面询是在某个周日的下午两点,坐在我对面的他俊朗白净,虽然身高 1.82米、也颇有型有款,但眉宇中透出的稚气,怎么都无法让我把他和三十而立的男人联系到一起。尤其是显得有些局促拘谨的神情,更不是一个30岁男性该有的。确切地说,他更像是一个大男生。
落座会谈,他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主动权、控制权交给我,仿佛他很需要一个有力量的人,帮助他把控方向,给他恰当的指引,好让他从当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当我问及“好像父母对你择偶的首要标准是在工作上,你怎么看这一点”时,他就像蓄积已满的水库突然被打开了闸门:
“他们就是这样,从小就总是要求我,现在连我娶个什么样的老婆都要管,一个人的工作性质真这么重要吗?但跟他们就怎么都说不通!其实,他们的想法我也理解,这和他们的经历息息相关。我父母原来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双双经历了下岗的波折,之后开了个小百货店。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为了让我看起来体面,父母总是起早贪黑地忙,特别是妈妈还要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起居,他们也的确很不容易。”
“而妈妈那边的亲戚要么是老师、医生、公务员,要么就是自己开工厂做老板的。妈妈一提他们就充满羡慕和向往,还对我说以后长大了要像他们那样,工作稳定生活就稳定。但我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如他们所愿考上公务员,而是进了外企,让他们庆幸的是收入还不错。或许,就是因为这些,他们会希望我找个工作稳定的另一半吧。但是,他们介绍的那些女孩子实在让我无法动心,老婆是我自己的,我想娶一个真正喜欢的。而我喜欢的他们又极力反对,现在的我处在他们的愿望和自己的愿望中间,真的不知所措了!”
从周亮的叙述中,还不时流露出愤怒、自责、无助、无奈、焦灼的负面情绪。于是我选择了先用图示的方式,让周亮自己来表达他和父母的关系。
起初,周亮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握着铅笔的手在纸上来回移动。我问:“怎么了?”他说:“我不知道该把自己画在哪里,我和他们好像很近又似乎很远。”
我说:“有没有可能是这样,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现在你想要努力挣脱,但父母的力量又很强大。当然,你也已经有了离开的力量,然而你担心如果你真的用力挣脱了,父母会很伤心,这是你极不愿意面对的。”
周亮一边点头,一边在面前的纸上画了两个他,一个小的他和父母贴得很近,一个大的他却站在离父母较远的地方。
看完自己的画,他顿悟似地告诉我说:“我明白了,我现在要做的是把小我和大我分开,小时候的我是用听话及和父母在一起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而现在的我可以用其他很多替代性的方式来爱他们,不听他们的话并不代表我就不爱他们不忠诚于他们了。”我微笑而坚定地对他说:“是的。”
我向周亮说明,他和父母是一对控制与依赖艰涩并存、紧紧缠绕着的关系。小时候,父母希望给他全部的爱、生怕他经受任何一点儿委屈,不知不觉就替他做了一切,甚至替他选择。而当时他小,理所当然地对父母十分依赖,所以浑然不觉这是种束缚。但当他长大成人,有了独立的个体意识,一旦和父母几十年形成的包办习惯形成各不相让的冲突,势必会让他觉得喘不过气来。
当我把父母和孩子可能存在的这些心理现实,呈现给周亮时,他沉默了良久。之后却极富内省力地找到了问题根源:“我觉得父母疯狂逼迫我相亲,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希望我早点结婚成家,但其实恰恰是用这种方式将我紧紧锁在了他们的身边。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我现在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他们知道我想要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极有可能不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而即使接受了,也等于是他们成功地在我身边放置了自己的替身。其实,不管我接受与否,只要我不冲破他们的阻拦和自己选择的对象在一起,我就还是完全属于他们的儿子。他们不希望我长大,不希望我离开他们。”
【手记】
其实,像周亮和他父母这样的关系模式,在我接待的众多80后独生子女中并不少见。他们的父母总是不自觉地大包大揽,总觉得离开自己孩子可能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这些现象的背后,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和父母自己内心的需要更为相关,比如个人价值感在孩子身上去实现。而父母在表达这些的时候,通常又都会借助于“爱”的口号,这让孩子无力反抗,因为反抗则会带来深深的内疚。孩子是每个人的传承以及自恋的延续,有些未能满足未能实现的意愿,往往会寄托于孩子,希望他能够代替上一辈完成,以了却心愿。
而孩子需要依赖父母存活,所以会听话地完成父母潜意识中的愿望,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忠诚和爱,并同时获得他们的爱。可是当爱成了控制和依赖的代名词,作为孩子的独立人生也就不复存在,那么,爱也就变了味道。很多人以为我们对父母的依赖可能会是衣食住行的照顾,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依赖、精神上的无法断乳,如果断了,有可能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但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说,爱情和婚姻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寻求婚姻的心理动机无非有二,即依赖和自恋。从周亮两次选择的恋爱对象来看,会更倾向于满足自恋。她们的职业都是相对自由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化的一面。
而这正是一直生活在父母条条框框中的周亮,想要追求的部分,他想要通过选择她们来补偿这个内心深处的缺憾。但是,前提需要周亮先在父母和自己之间划上一条清晰的界限。我建议周亮多创造一些和父母独处的机会,给父母安排一些属于他们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减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和关心。如此,内心挣脱父母的内疚也会被逐渐削弱,自然就会更有力量给自己的婚姻和以后的生活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