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家人》杂志
《家人》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376
  • 关注人气:15,1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人》:宝贝,请离我远点儿

(2011-06-15 17:57:45)
标签:

杂谈

分类: 《家人》

当最真诚无私的母爱遭遇情感分离这样的两难境地,谈放手,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满月瞳 专家支持/李序科 (高级心理咨询师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像凡事别过度的道理一样,母子依恋也有自己的界限,着力不够,会令宝宝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不利于健康成长;而用力过猛,则又会出现为孩子包揽得更多的情况。”

从宝宝出生,我们就时刻在为培养更为密切的亲子关系而努力,并因宝宝越发依恋我们而喜悦。早期培养出的“母子依恋”关系显然可以促进宝宝成长,但成长的另一个需求却是情感适度分离。有句话说,能放手,才能真正地成长。在这个跨越母子依恋的关键阶段,必须让宝宝们独立起来,甚至,离我们远点儿。

 

放手并不容易

是的,没人敢想象和总是粘着自己的小宝贝儿分别一小会儿是什么情形——天哪,他们一定会因为孤单害怕得大哭!这迫使我们马上回到他们面前,抱起他们哄拍个不停,然后揪心地接受他们更为惊慌、委屈的“谴责”……

“生下儿子的那刻起,似乎就感觉到一种血肉相连的宿命,觉得怎么也离不开他了。”80后妈妈方慈航一谈到儿子,就是一副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情。

刚休完三个月产假那会儿,她本想像大多数边工作边带孩子的新妈妈那样,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结构,承担好各种社会角色,做到合理分配精力。但当她看见儿子渴求的眼神总在自己身上打转时,一股发自内心的母性依恋油然而生,接着就果断向公司辞了职。

不论是从初期能够给宝宝带来安全感的母子依恋需求角度,还是和孩子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天性使然,方慈航的做法尽管有利于根据儿子发出的信号对其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给儿子带来安全感的同时、将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另一个困惑却隐隐而至:总是不由自主地满足儿子的需求、全身心地为他做到一切,这样是否会造成儿子的过分依恋,那么,将来需要独立时又该怎么办?

而这个困惑,则在另一个年轻妈妈杨伊艳处被证实。

3岁的女儿去幼儿园,就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每天早上,女儿都会因为不想去幼儿园而跟杨伊艳大谈条件。“妈妈,你今天早点来接我”、“要给我买好吃的我才去幼儿园”是女儿常挂在嘴边的话,杨伊艳则拿这些由自己一手导致的“恃宠骄纵”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接受快要迟到时,女儿才肯让她带着匆匆出门的现实。致使每一个早晨,都让杨伊艳感觉慌乱非常糟糕。

其实,每一个妈妈都明白,不论有多么爱护孩子,多么想与他们亲近,最终都要放手让他们成长。只是当最真诚无私的母爱遭遇情感分离这样的两难境地,谈放手,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母子依恋过度之患

就像凡事别过度的道理一样,母子依恋也有自己的界限,着力不够,会令宝宝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不利于健康成长;而用力过猛,则又会出现为孩子包揽得更多的情况。这除了造成情感上的过度依恋外,还有生活技能上的过分依赖。

比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整理房间总是需要妈妈帮忙,再大一些甚至不愿意独立上寄宿学校,需要决定的事情也不高兴自己拿主意,缺乏协作能力难以融入团体活动,并且对需要独当一面的行为感到无所适从和慌乱恐惧等。

一些研究母子依恋及情感分离的专家提出,日常生活上的过分依赖可以在不同阶段,通过一些小游戏和小细节的训练来纠正。而情感上的过度依恋,延伸的则很可能是无论到什么年龄,都会有依赖和服从母亲的心理倾向,俗称“恋母情结”。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父亲从小和女儿过于亲密,也会导致女儿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爆发。

另外,由于亲子同被嵌入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环境也是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父母在家庭中的行为表达方式,会令敏感的孩子自动为其分配地位。强势的那一方,往往会使孩子不自觉地讨好、亲近,甚至长大成人后,个人情感模式也将深受其影响。比如在喜欢的对象面前,只懂得一味模仿父母的强势行为,为自己的感情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等。

还有诸如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在父母并未意识到有何不妥时,对宝宝而言,却包含了性暗示的意味。特别是性别意识萌芽的初期,宝宝会对性有旺盛而特殊的探索欲,和父母的身体接触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但此时,如果父母从根本上缺乏正确而坦然的分离引导措施,都会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

而以上这些,皆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发展。

 

建立亲子边界

任何亲密关系一旦形成,就可能产生可称为“惯性”的能量。人类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熟悉的方式,就如开车会走已习惯的路一样。孩子对母亲的所有诉求,都可以被看成在行为上去重现关系的老路,隐患不言而喻。而对此要加以控制,就是建立亲子边界。

建立亲子边界并非将密切的亲子关系生生剥离,而是寻找既能给宝宝足够的照料,也能培养宝宝独立行为的方式。

在讨论中,正在读相关幼教书籍的康瑜分享的方式是,让老公抽出一部分时间陪伴4岁的儿子,借此降低母子之间的亲密度。从幼儿成长角度而言,父亲的存在就是在其长大的过程中,以家庭另一成员身份走进母子中间,降低两者亲密度的关键角色。

“老公带着儿子进行了几次打球和骑车的户外活动后,小家伙对我的‘兴趣’明显减少。作为被‘抛弃’的母亲,‘吃醋’是肯定的,但为了使儿子的人格更为独立,这也是必要的‘牺牲’。”

除此之外,康瑜还和儿子玩起了角色互换的游戏。就是从一些小的层面,让儿子来扮演照顾者。一个周末康瑜在家请客,做菜时发现番茄酱用完,于是叫来儿子,说:“宝贝儿,妈妈今天特别忙,你要帮帮我。”

“儿子听闻求助,马上答应去小区楼下的小超市买番茄酱,而且这件事他完成得非常漂亮,回来还告诉我他付钱时,就算了下应该找补多少。让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才会动脑筋思考。而且,当有一天他对照顾别人厌烦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想当被照顾者了。”

要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拥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就不得不建立亲子边界。母亲适时转化角色,把主导孩子的空间让出来,让孩子与更多的人接触、建立属于自己的信心。如此才能避免母亲们无意识地通过照顾者的角色,继续让孩子幼稚化,丧失一切独立能力。

 

有效降低分离焦虑

一个正确的观念:母子形成依恋情结是孩子心理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依恋情结会使宝宝有安全感,具有探寻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适度情感分离,则是帮助宝宝长大以后的独立性更强。但,适度分离如果做得不好,则会引起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感觉受伤。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宝宝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将来他们的创造力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考虑到宝宝幼小心灵的成长过程需要,一般不主张人为去设定一个母子分离的时间或者方法。不过,基于宝宝未来独立人格培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一些逐步的“分离计划”,确保宝宝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一,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出生~3个月)。宝宝不可能意识到母亲与其他人的区别,因此,妈妈要做的就是母爱的自然表达,而非毫无原则的溺爱,刻意倾注“过多”的母爱只会把自己陷入到依恋情结中去;

第二,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安全感、亲情培育从此开始,有了第一个阶段的自然过渡,母亲也不会因为过多的投入而不能“自拔”了。可以逐渐减少母子相处的时间,此时爸爸的适度介入不仅会让妈妈放松育儿的精神压力,而且还可以让宝宝体会到完整的父母爱;

第三,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宝宝对妈妈表现出特殊的依恋关系,对陌生人则有怯生反应。此时自然地将宝宝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比如带孩子到户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丰富多彩的世界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可以适度地减少宝宝对母亲的依恋;

第四,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让蹒跚学步的宝宝到公园的游乐园去体会与其他小朋友玩的乐趣,附近幼儿园的快乐体验会使宝宝更愿意去上幼儿园。在自然的情况下告诉宝宝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爸爸妈妈的工作就是上班然后给宝宝买玩具,宝宝的工作就是在家里好好玩。自然的家庭分工会培养宝宝的角色意识,减少对妈妈的依恋;

第五,独立人格初步培养阶段(3岁以后)。送宝宝入园可以有效地减少和妈妈一起的时间,集体生活中,宝宝也能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乐趣。但注意起初和宝宝分别时,不能刚送宝宝进幼儿园就转身走人,要让宝宝明白,放学后就会见到妈妈。最好在入园前半年就做一些独立能力培训,即便妈妈不在身边,宝宝也能感受到妈妈的力量。

 

分离焦虑

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称为“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较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等;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情绪非常不稳定,尖叫、耍赖、哭躺在地上不起来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