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亲子不如远子
(2009-08-18 13:32: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人》 |
文/李维榕
我很快就察觉,这年轻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他的父母是那样努力地随时做他的后备,为他完成每一句没有完成的话。
父母的积极,与儿子的消极,刚好形成正比。
父亲说:“如果问题由我们而起,就应该由我们改善。”
父母爱子之心,令人感动,但是如此慷慨赴义的父母,却是罕见。
我问年轻人说:“我看得出你的父母很为你着想,但是愈是负责的父母,就愈会养出不负责人的孩子,那是一个很奇怪的道理,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那青年望着我好一会儿,我以为他一定说不知道,谁知他斩钉截铁地说:“一针见血!”
很多渴望与青年子女沟通的父母,只求交流,却没有准备一个交流的空间,结果一个追一个走,使沟通变成一种压力。
当然,沟通的内容也是一个重点。你愈把他看作是有大智一般地说话,他也愈会显得具有智慧;你愈把他当作小孩子一般地教训,他便愈显得没有脑筋。
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只是身在其中,往往看不到盲点。
孩子不能老活在父母关注的范围内,否则——孩子就很难自立,父母就要永远为他负责
母亲说,“我知道要让他有自主的机会,但是当我们看到不良行为时,应该立即指正,还是要过后找机会告诉他?”
我问:“怎样算是不良行为?”
父亲指着儿子说:“例如你看他这个坐姿,是十分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叫他坐好!”
我赶快看看这青年的坐姿有多“不良”,但是我看他除了垂头丧气外,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听了父亲的话,我与这青年都不约而同的立即坐得正正的,不敢弯背。
这才发觉,这对夫妇,眼睛完全离不开孩子,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父母的观察。每个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他们都不想错过。
这对父母的苦心经营,让我们每个在座的人都十分感动。无论他们怎样筋疲力尽,他们仍是觉得不足。
母亲渴望亲子,青年人却需要学习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个矛盾,任何课程都解决不了。其实在我看来,有时候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