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泉崇圣宫的前世今生

(2019-07-17 14:46:38)
标签:

定海

白泉

崇圣宫

道教

碑文

分类: 纵情山水

  

白泉崇圣宫的前世今生

 

崇圣宫是祭祀东岳神君的道教信仰场所,整个舟山仅白泉一座。白泉崇圣宫于1988年自黄家桥左侧田洋心迁至连山脚下(又称下山头)重建,至今占地面积7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870平方米。入口处建有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前有一对齐人高的石狮,进入牌坊后,左右建有凉亭,亭为六角歇山顶,右边亭柱楹联为“前程远大请汝坐坐去;路途遥迢劝君缓缓行”;左边亭柱楹联为“来宾辛劳邀迎入内坐;去客路远欢送缓步行”,直白而具意趣,想必还保留着在叠石岭旧址时路亭风格。两边旗杆座中矗立着两根高大的旗杆。迎面有前大殿、中、后大殿,主祀东岳大帝、王灵官等。左右设两至三层楼厢房上百间。时至笔者走访的2019年,整个宫观仍处在土木扩建过程中,空地上到处都是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从效果图上可以看出,三进雄伟的大殿和周边的成排厢房,以及典雅的附属设施,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格局。

 

据崇圣宫碑文记载,“崇圣宫,原称关帝殿,始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原址叠石岭,于宋宝元元年(1038)由僧人神照改奉佛教,改称崇圣庵。清展复后,八庄人更祀东岳大帝,复改崇圣宫。”这一记载与清光绪《定海厅志·祠庙·崇圣宫》记述基本相同。是说一千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的建隆元年,在如今的叠石岭(即今之鸭蛋岭)位于白泉一侧就建有一个关帝殿,关帝殿专祀三国时期以忠义神勇著称的战将关羽,在道教中称他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又有“协天护国忠义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等封号,而在民间关羽又有治病消灾、驱邪辟恶等与苍生休戚相关的职能,故老百姓普遍供奉之。宋太祖立国时就赐予位于金塘岛翠罗寺铜钟,同一时期,白泉岭建立永福禅寺,说明当时对佛教也已非常重视。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源远流长。道教吸收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道家思想,继承的是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哲学,最后在东汉时期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宗教。所以道教在理论基础的确立上,与在东汉时期从外国传入的佛教显然要早得多。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初期,与道教相比,佛教相对是一个“新兴”的宗教,国人信奉元始天尊,玉帝,但相比于这些居于天庭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神仙,更信奉直接与民间接地气的神祇关帝、东岳大帝、济公等,把这些神祇作为心灵的寄托、祈求解脱痛苦的对象。佛、道两教以平行的方式互为依托发展。“佛道兼容”似乎就此产生。

宋代初年在叠石岭建立的关帝殿非常简陋,加上此时距离舟山在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建立的第一个县治翁山县撤销已经近两百年,舟山的历史又进入长期的荒蛮期,关帝殿无人问津是必然的。历史的车轮驰过近一个世纪之后的宋宝元元年(1038),这一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以传道佛法为宗旨的僧人神照,走进这个无人的荒殿,驻锡下来并改称“崇圣庵”,开始供奉佛祖。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岛上人口陆续增加。由于白泉四乡八庄老百姓对东岳大帝尤为信奉,不惜跋山涉水,远往紫微岙的东岳殿迎神行香祭祀,但路途实在遥迢不便,清光绪《定海厅志》载:“因(紫微)老殿湫隘,以兹地平旷,居诸岙之中,创建东岳宫以为报赛之区,改今名。”是说紫微岙东岳殿路远地狭,老百姓前去行香十分不便,不如白泉地平空旷,因此将崇圣庵改为祭东岳大帝的崇圣宫。至清同治十年(1871),厅同知左澄与当地乡民集资,干脆将位于叠石岭的崇圣宫迁建于黄家桥左侧田洋心并进行拓建,占地十亩多,又派人远赴东岳泰山“恭请诸神移入本宫”。

古时,黄家桥一带濒海,曾经是白泉一个十分繁荣的码头,人口稠密,商贸发达,是白泉八庄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白泉龙会”。白泉龙会一直是定海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庙会,它源自白泉泄潭老龙在大旱之年经地方官员和民众求雨之后显灵而普照降甘霖,从此名动海岛,为感龙恩,早在清咸丰五年(1855)就由皇帝准奏在泄潭敕建龙王宫,百姓时常举行“龙会”。光绪二十年(1894)皇帝授直隶道员王修植转奏,恩准白泉八庄乡民在丰收年间的三月十五举办祭祀泄潭老龙的“龙神会社”。皇帝的恩准让原本小打小闹的龙会合法化,形成大型的社会,其最高决策机构就设在当时白泉最繁华的黄家桥畔崇圣宫内。一般在会前一个月就在崇圣宫召集八庄柱首和各庙会柱首商议举办事宜,具体的行会从三月十日至十七日,共七天,这就是白泉龙会(庙会)的缘起。届时,有皋泄、干览、马岙、洞岙、甬东、叉河、吴榭、洞岙连同白泉共八庄、136社会、64社龙、数百名演员和数万名乡民群众参加。整个龙会自崇圣宫开始浩浩荡荡行进游历八乡,队伍中旗帜、头牌、执事、旗锣开道,各类民俗技艺表演五花八门,这是一个展现民俗文化的大舞台,百余年来历久不衰,人们喜闻乐见的跳蚤舞、三番锣鼓、踩旱船、舞龙、彩灯、鼓架、抬阁、细则、高跷自然首列其中。崇圣宫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

解放后,这一民间活动由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一度沉寂,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崇圣宫的香火处于凋零并遭受“文革”影响而致破坏。八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1988年,白泉镇政府把振兴民俗文化提到议事日程,组建重建崇圣宫工程领导小组,准备将崇圣宫迁建至下山头(今址)。在崇圣宫迁建过程中,不但发现这一带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商埠,出土各类码头用的木桩和木船船桅等残骸,并且发现一块轰动文物界的古碑,那就是著名的“崇圣宫碑”。碑文所记录的,正是清光绪年间引起震惊沪杭甬三地的“定海八庄农民暴动”的原始文案。暴动事件整个过程较为曲折复杂,本文不再详述,具体过程已有资深史志专家方长生先生记录在《崇圣宫碑与定海八庄农民暴动》一文中(附后)。方老在文中最后说,“原以为白泉此碑早毁,官府亦未继续追究。民国初年编纂的定海县志和近年新编定海县志时,均无此碑详细记载。谁料在崇圣宫废墟土丘中竟完整无缺地保存下这方石碑,成为那次农民暴动的一个历史见证。”在崇圣宫遗址上发现此碑,不但填补定海这一历史事件在实物和文字上的空白,而且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当时的崇圣宫为八庄的经济文化中心。

1988年至2012年十余年时间内,迁于下山头的宗圣宫再一次展现了她的风貌,成为白泉和各乡镇主要民间信仰场所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