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礁的“黄门朱氏”传说

(2010-10-09 19:26:13)
标签:

黄氏

定海《百家姓》

石礁

杂谈

分类: 田园怀旧

 

石礁黄门朱氏的传说

定海的黄姓一族聚居地,除了曾经出过著名人物黄式三的紫微乡墩头村以外,在石礁乡的雅岙岭也有一个海盐黄氏族。但石礁雅岙岭黄氏家族在祭祖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在家庙“福赐庙”供祀祖先的时候,正堂上要并列摆放两张供桌,摆放相同的供品,一张桌子牌位供的是黄氏先祖,另外一张供的牌位却是朱氏先祖。显然,这是有两个不同族姓的祖先同时受到供奉。

是什么原因形成“黄朱”两姓共祭?一个秋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了雅岙岭庆胜村中的福赐庙。

据现黄氏14代余字辈、今年已逾80岁的该村村民黄三裕老人讲,清乾隆年间,舟山逐渐展复。有海盐(现浙江嘉兴海盐武源镇朱家塘)人结队长途跋涉渡海到舟山海岛来收割蒲草。蒲草是一种喜欢在咸碱湿地生长的植物,叶扁、厚而细长,如菖蒲,秋天结出棒槌般的穗,状如蜡烛,故定海人也称为“水蜡烛”。其叶片晒干之后可以用来编织蒲包等。海盐人多以编织蒲包、草帽、篾席为业。当时渡海来定海收割蒲草人群中有一个十三四岁的朱姓少年,被人遗忘在定海,年幼无知,身单力薄,形只影孤,根本无能力再返回海盐故土。最后沦落成为一个小讨饭,在石礁、紫微一带以乞讨为生。早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就已迁入紫微乡墩头的黄氏一族,本是慈善之家,见这个小讨饭奄奄一息即将成为饿殍,发慈悲将其收留。后来见他聪明伶俐,认作义子,既然为义子,当然改为黄姓。这就是石礁雅岙岭黄氏在定海的第一代始祖。

这位黄门朱氏以及他的后代,之后移居石礁雅岙岭一带,由于奋发图强,含辛茹苦,以开源节流、省吃俭用起家,最后家道渐兴。买田起屋,教子读书。其中某一代祖先寒窗苦读却屡试不第,考到80岁了还是一介童生,但对四书五经却已十分精通,特别是那本《百家姓》,被他背得滚瓜烂熟,整本《百家姓》,不但能背出,而且能倒背、横背、斜背、侧背、隔字背,全都能倒背如流。这在今天的角度看来也不是什么真才实学,但是在当时可说堪称一绝,这一年又拖着耄耋之躯渡海来杭州应试,应考之后,流落在杭州某寺中等待揭榜。凑巧穿着便衣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与随从失散,皇帝独自在寺中游玩,因酒醉在香桌上伏案而眠,那位80岁的老童生见这位伏案而睡的客官梦中冷得发抖,忙脱下自己衣服盖在乾隆身上。自己又回禅房攻读。乾隆醒后发现自己身上盖着一件别人的衣服,便问是谁为他盖上的,老童生如实相告。乾隆见他须发璨然,问及因何来杭州,老童不禁悲从中来,诉说自己考了无数次,如今80有余还在继续考功名。这让乾隆动了恻隐之心,他对老者说,明天某个时辰你上杭州××客栈来找我,你就说是我的一个亲戚,可叫我××(一个皇帝巡游时临时的称呼),我自有话对你说。

那老先生次日果然到客栈寻找那位客官,却被森严的门卫拦住不让进。直到他叫出乾隆告诉他的名号后,侍卫们才半信半疑地让他进来,刚进二门,就见他的那件衣服挂在门外,内庭中俨然端坐的正是昨天见过的那位客官,却是当今的万岁爷。乾隆念他心地善良,护驾有功,垂怜他暮年不第,谕旨:不必再考,钦赐翰林,敕造翰林府。

原来古时的官职,有虚职和实职两种。虚职是只有名头没有实权,黄老先生“钦赐翰林”也是闲职。乾隆接着又要赐他“直督牌匾”授以实职,这让80岁的老人家吓坏了,认为授了实职就得耗费多少送往迎来、宦海应酬的银两和精力啊,心想自己不可能经得起这番折腾。便辞说自己已到风烛残年,不便到任。于是只领了一块写有“钦赐翰林”的金漆牌匾,荣归定海石礁故里。这块“钦赐翰林”的匾额在上世纪60年代还高悬在黄氏的祠堂上,60年代中期之后就被当作“四旧”销毁了。

雅岙岭黄门朱氏先祖作了官(尽管是一个闲职),建了家祠,之后家祠又改名“福赐庙”,寓意为此福为皇帝所赐。他虽改了黄姓,但为了不忘自己的朱姓本祖,所以在供祭祖先时就用两个供桌,一桌供黄氏祖先,没有黄氏家族的收留和拯救,始祖早已身死异乡,此恩永不可忘记;一桌自然供朱氏本祖,因为朱姓才是他真正的祖宗。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与志书考证,便可见漏洞百出。首先一个硬伤的是:乾隆在位共60年,黄门朱氏第一代始祖即使是在乾隆初年由割草的孩子流落至定海,那么他的后代绝对不可能在80岁时遇见乾隆帝。而如果真的遇到过乾隆,那么他来定海的时间还得更早,至迟得在康熙末年才说得通。

其次是考证黄氏族中是否真出现过一名“钦赐翰林”的先祖?据《定海县志》记载,康熙己酉(1729),定海盐仓人黄敏“家近野奥浦,时虑海潮泛溢,为患民田。乃倡众筑五福塘,凡二次始成。化斥卤为沃壤者千有余亩。继又筑百岁塘,成田又数百亩。乡人德之。”“以诸生膺,乾隆己酉(1789)钦赐举人,癸丑(1793)钦赐翰林”。文中的“野奥”可能就是现在的“雅岙岭”,这位名讳为黄敏的先祖确实是在80多岁才获得“钦赐翰林”,并且也是“家近野奥浦”,但并不是“护驾有功”,而是以“倡众筑塘、斥卤为沃壤”的功劳才获得“钦赐翰林”。而他在《缪公遗爱录序》中所说“敏年近期颐,艺忝翰苑”之语,证明他当时的确已是九十多岁(期颐,即百岁),并表明仍为翰林学士。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记载,定海在清乾隆末年确是出了一位名叫黄敏、年逾80岁的“钦赐翰林”,并且他的家也是在“野奥”一带,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也发现过紫微墩头黄氏宗词内悬挂的“钦赐翰林”金字匾额,但是“钦赐”的原因和过程与村民传说竟大相径庭。当然,传说归传说,它只是表明了后人善良的愿望,证明历史真相还得依靠史料。

这让人想起白泉皋泄村的“阳周阴刘”姓氏传说,“阴刘阳周”姓氏起始于“避祸”,而“黄门朱氏”则是“报恩”,定海人的姓氏多奇特啊。

福赐庙现在香火鼎盛,村人们都会热情向你述说上面的这个传说故事,以证明自己先祖的荣耀。却对这个被乾隆帝钦赐翰林老祖宗的排行、辈份、名讳和具体年代都淡漠了,家谱也早已散佚,只留下这个模糊的故事,一辈一辈地代代相传,追远自己黄门朱氏的祖德宗功。

 

 

http://s3/middle/5d963130g928f8673e9b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