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观念的嬗变
(2018-08-27 22:59:43)
标签:
文学四要素文学观念文学的界说 |
分类: 汉语言文学 |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在现代,具有影响的可能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认为,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层: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示化的外观层。有时他还认为有的作品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英加登的作品层次说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它仅限于作品,没有包括整个文学活动的各方面,所以又有局限性。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广为流传的文学“四要素”理论认为。文学第一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导源于现实事物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况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和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艾布拉姆斯把艺术活动的要素及其联系揭示的很清楚。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这就是作品。如果把作品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减免,也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所以读者是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而世界(生活)、艺术家和欣赏者所组成的文学活动,又都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开展的。
(一)文学活动
文本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序列,可能是一个蕴含感情、意义和诗意的存在,但仅是一种“可能”而已。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又读进去了,在头脑中幻化除了各种人、事、景、物的形象,并有了自己的理解,文学中蕴含的感情、意义和诗意才在读者的接受的过程也是复杂的过程。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括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一)再现说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时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指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二)表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
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感情涌动时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实现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三)实用说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角化说”。
实用说,这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致来说,有的实用说其目的是保守的,是为了使文学成为麻痹人的精神,阻止人民反抗,维护现有秩序和巩固已有统治的工具。但还有另一类实用说,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解放,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前进。
(四)独立说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文学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大体而言,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艺术形式的创造。这种观念来源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后来在英、法出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他们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等无关。
(五)客观说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即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客观说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六)体验说
读者“体验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这派文论认为作家笔下的白纸黑字或是报刊发表出来的诗歌、小说等,只是“文本”,而“文本”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当它只是放在书架时,它还是死的,还不能成为供读者观照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和想象,并与读者构成对话关系,才能实现为审美对象,这才转变为真正的作品。所以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之外,在读者的意向性体验之外,就不存在文学。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中国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专列了“时序”篇来讨论时代的变化如何推动文学的变化。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意思是说,时代风气在交替着发生变化,推崇质朴或崇尚文采各个时代不同。
刘勰的这些论述重点在说明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风云、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在变化。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演变
由于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作用的影响,文学和文学观念的路线和形态并不是直线型的,而往往是及其复杂的。在同一时期,几种文学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则总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中国文学发展大体上,先秦的诗文,是写实抒情的,是重内容的,先秦时期的诗文重道德修养内容和不强调形式的特征。而汉代的赋体,则内容空泛,一味堆砌辞藻典故,开始走向形式主义。六朝的骈体文把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致,注重对偶,特别重视具有装饰性的音律,把形式主义推向高峰。但也是这个时期又提出诗文创作的“风骨”问题,以复古味复兴的倾向也出现了。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两种文学倾向反复较量时期。到唐代,唐初“四杰”,反对六朝诗风,盛唐私企的诗歌既有“风”又有“骨”,把内在的美与外在美结合起来,从而把中国古代的诗歌推到高峰。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并提出和实践了“系于意,不系于文”的主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柳的古文运动,淡化形式,充实内容,可以说是从汉魏六朝的重形式的“装饰”重新走向内容再现、表现。
在欧洲,文学演变的线路更为清晰: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内容超越形式,而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以来,形形色色的以反传统、重形式的特征的现代派文学则是从再现、表现过度到装饰的证明。然而时至今日,抽象性、装饰性引起人们反感,现代派文学又开始衰落,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注重“复制”和“逼真”的文学艺术,引起人们的兴趣。
四、文学的界说
(一)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热内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含着人的个体体验,它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前一篇:【视听语言】影像基本概念
后一篇:【内科学】克雷白杆菌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