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翻译过程
(2012-11-04 22:51:50)
标签: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翻译过程杂谈 |
分类: 生物科学 |
1.翻译的起始
(1)氨酰-tRNA复合物的形成成
氨酰化反应,是一个由ATP驱动的两步反应:①AMP连接到氨基酸的羟基上,形成称为氨基酸腺苷高能中间体,释放出的焦磷酸水解驱动反应继续进行;②氨酰腺甘酸与合适的空载tRNA作用形成氨酰tRNA和AMP。氨酰-tRNA合成酶与将氨基酸结合到其相应的tRNA上。其意义:①氨基酸与tRNA分子结合使氨基酸本身被活化,利于下一步形成肽键的反应;②tRNA可携带氨基酸到mRNA的指定部位,使氨基酸被掺入到肽链的合适位置。
翻译开始的第一个氨基酸是甲硫氨酸。一般细胞中只有两种tRNA可携带Met。tRNAmeti是所有蛋白质合成中Met掺入的起始tRNA,tRNAmeti同时对选择在mRNA上特定位置开始翻译起重要作用。另一种携带Met掺入到蛋白质内部的tRNA写作tRNAme
(2)氨酰tRNA合成酶
氨酰tRNA它们都负责将氨基酸连接到相应tRNA上,根据亚基结构,可将它们分为,α、α2.α4和α2β2.这些合成酶都是在tRNA空间构象L形的侧面与之结合的,并有各自的氨基酸结合位点,氨酰tRNA合成酶徐能够区分细胞中40多种形状相似但不同的tRNA分子,这主要依赖于tRNA称为鉴别元件的特殊部位,鉴别元件并非总是反密码子序列,常常还包含接受臂中的碱基对,如果这些元件在tRNA之间被互换,那么氨酰tRNA合成酶有可能会将氨基酸接在不对应的tRNA
每个氨酰tRNA合成酶可识别一个特定氨基酸对应的tRNA特定部位,虽然每个氨酰-tRNA合成酶在分子大小,亚基组成上都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结构特征。酪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选择性主要由氢键决定。
对应于20种氨基酸的每一种,大多数细胞都含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氨酰-tRNA合成酶。每种氨酰-tRNA合成酶即
通过对氨酰-tRNA合成酶识别tRNA反密码子专一性分析,将它们分为两类:①可识别反密码子②不可识别反密码子。
谷氨酰胺酰-tRNA
在酶复合体中,tRNA的氨基酸接受臂的CCA处于酶的活性部位,有较大的构象变化,并与ATP结合部位邻近,这种构象变化使其末端的A-U配对解离,以利于末端碱基与分子发生作用。进一步说明酶分子对tRNA的识别是特异而复杂。
氨酰-tRNA合成酶还含有校正错误酰化的活性部位,能水解非正确结合的氨基酸和tRNA间形成的共价键。
(3)mRNA分子与核糖体的识别与结合
起始密码子和下游的终止密码子处于同一个阅读框架内,它们之间是一个可读框,故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子是该ORF的界限
首先在mRNA分子上选择合适位置的起始密码AUG,这个过程由核糖体小亚基与mRNA的结合来完成。原核与真核生物在识别合适的起始密码时有差异,这源于原核与真核的结构不同。真核生物mRNA中的起始密码是靠近5’端的AUG序列。核糖体小亚基先结合在mRNA5’端,然后向下游移动,直至AUG被tRNAmeti上的反密码子识别。
在原核生物细胞中,起始AUG可以在mRNA上任何位置,且一个mRNA上能有多个起始位点,有多个蛋白质合成起始。
(4)原核生物蛋白质
△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蛋白质因子
一类非核糖体蛋白质被称起始因子(IF),参与原核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它们与核糖体蛋白质不同,只是短暂地与核糖体结合参与起始,之后又从核糖体复合物上解离下来,而核糖体蛋白质则是一直结合在同一核糖体上的。
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在mRNA分子的正确起始点即起始密码子处完成完整核糖体组装。
△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步骤
①形成mRNA-30S复合物
②tRNAmeti30S起始复合物
③形成70S起始复合物
(3)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小结
1)70S核糖体在IF-1影响下解离形成30S和50S两个亚基是起始的基本条件
2)IF-3与游离的30S亚基结合,以阻止在与mRNA结合前30S亚基与大亚基结合,防止无活性核糖体的形成。
3)IF-1和IF-2结合在30S亚基上,靠在IF-3附近,30S亚基利用mRNA分子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附着到mRNA分子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附着到mRNA上。
4)起始tRNA
5)50S亚基与上述复合体结合,替换出IF-1和IF-2,而GTP在此耗能过程中被水解。起始后期形成该复合体被称为70S起始复合体。
(5)真核生物mRNA的5’端结构
真核生物mRNA的5’端具有特征性帽子结构,它是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的重要结构。绝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具有起始密码子ATG.绝大多数真核mRNA的5’端第一个AUG不是起始密码子的现象占5%~10%
②参与真核翻译的蛋白质因子
真核生物起始蛋白质因子称为真核起始因子(eIF)
真核蛋白质合成起始装配从游离的40亚基和具有5’帽子结构的mRNA分子开始,装配顺序:
1)起始tRNA首先与40S亚基结合。
2)在上述复合体与mRNA结合前,mRNA先与eIF4B和eIF4F发生作用。利用来自ATP的能量解旋去除高级结构。
3)在40S亚基复合体上,通过5’帽子结构与
4)由eIF-5替换eIF2和eIF3后,60S亚基才能与40S亚基结合,并水解GTP。
5)eIF4C帮助60S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80S起始复合体后被释放。
6)释放后eIF2-GDP复合体在eIF2B的作用下进入下一轮。其实循环的速率受到eIF2的α亚基磷酸化调控。
2.翻译的延伸
台联合成的延伸
(1)核糖体循环
组装完的核糖体70S起始复合体有两个tRNA结合位点。分别称为A位点是氨酰-tRNA结合位点,P位点是肽链延伸的位点。这连个位点均位于小亚基的凹槽处,包括正在翻译的相邻密码子。
第一个延伸反应称为进位。先由氨酰-tRNA结合因子催化氨酰-tRNA结合到相邻的密码子上,在细菌这个因子简写为EF-Tu,在真核系统中为EF-1。这个因子与结合有氨酰-tRNA和GTP的核糖体形成延伸四元复合物,同时偶联GTP的水解。
第二步骤称为转肽,即形成肽键的反应,这个过程是在延伸因子从核糖体上解离下来同时进行的。催化这一过程的酶称为肽酰基转移酶,催化的本质是使一个酯键转变成一个肽键,由新加入的氨酰-tRNA上氨基酸的氨基对肽酰-tRNA的酯键的羰基进行亲核进攻而成。
50S亚基能催化肽键形成。
延伸反应第三个步骤称移位。这一过程由移位因子EF-2驱动,此过程需要GTP水解功能。移位的目的是使核糖沿mRNA向下游移动,使下一个密码子暴露于核糖体活性位点,以便继续延伸。
核糖体具有两种构象状态。一种是移位前的状态:A位点和P位点对tRNA有较高的亲和性。A位点对tRNA有较强的亲和性,E位点亲和性较低。移位前tRNA从亲和性较低的E位点解离。另一种状态是在移位之后,A位点空载,亲和性下降,使E位点的亲和性增强,去酰基的tRNA结合在E位点。通过核糖体构象变化,在延伸反应的第三个步骤,不断循环中,tRNA从E位点解离开核糖体,新的氨酰-tRNA不断进入A位点。
(2)核糖体反应中GTP的作用
GTP的水解在翻译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每个掺入一个氨基酸的延伸过程中,都有两个GTP分子发生水解。通过EF-Tu和EF-G作用机制可解释GTP水解过程,GTP结合与水解都在这些因子上进行,它们共同作用激活了复合物水解部位的活性。随着GTP水解成GDP。这些因子构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核糖体分离。GTP及GDP与这些因子的结合与否成为调节它们与核糖体结合的开关。
与GTP发生作用的翻译因子属于G蛋白家族,所有的G蛋白都能结合并水解GTP,并且尊从类似机制,当与GTP结合后,这些蛋白质被激活,当结合上水解后的GDP后,又变成无活性的构象。
3.翻译终止
(1)终止密码子
细胞中通常不含识别终止密码子的tRNA。在遗传密码表中有3个终止密码子。当核糖体在mRNA遇到其中任意终止密码时,肽链延伸即停止,这3个密码子其别名:UAG琥珀型密码子,UAA赭(zhe)石密码子,UAG蛋白石型密码子。
(2)终止释放因子
△翻译终止需要释放因子
有别于氨基酸的各种密码子的是,没有一个终止密码子具有相应的tRNA。终止密码子是直接被蛋白质因子识别的。当终止密码子进入核糖体的A位点时,无相应的氨基酰-tRNA或非酰基化的tRNA与之结合,而自由释放因子(RF)在GTP存在识别终止密码子,结合A位点上。释放因子的结合导致了肽基转移酶被激活,催化P位点上的tRNA与肽键之间的酯键水解,使肽基与水分子结合。
△细菌中的3类释放因子
RF-1识别UAA和UAG,RF-2识别UAA和UAG,RF-3不识别终止密码子,只起辅助因子的作用。能激活另外两个因子。当释放因子识别在A位点的终止密码子后,存在于大亚基上的肽酰基转移酶专一性转变了酯酶的活性,以及水解下新合成的肽链。
释放因子RF-3是一种依赖于核糖体的GTPase
△释放因子的结构
细胞内存在终止反应中鞥释放肽链的释放因子
第I类释放因子
(3)翻译的跳跃现象
翻译中可读框发生位移,一般都表现为一个碱基位移。但也有核糖体跳过一大段mRNA后续翻译,称为翻译跳跃。从遗传信息流向来看,翻译跳跃类似于mRNA的剪接,所不同的是遗传密码没有像mRNA的剪接那样被切除,而是被核糖体忽略了。
4.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原核细胞的翻译抑制剂主要是氯霉素,四环素。真核细胞翻译抑制剂主要是亚胺环己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