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果你也爱马

(2012-04-02 11:16:29)
标签:

转载

分类: 综述
人物微博中常常碰面啊

   “为什么说马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马与生俱来有一种品性,为了领会人的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它要为你战斗。我们享受了马的这种天性,马术运动就是要让马准确地表达出你所想。要赢得马对你充分的信任和配合,这是一个骑手的最高追求。而这项运动,什么年龄进入都不晚。”


  爱马人的职业之路

  我们在西坞实景国际马术俱乐部里聊了一下午,李兵一直在马背上,在室内馆的沙地上一圈接一圈地按照不同马的训练进度练习跳杆或舞步,已经骑完了3匹马。他是俱乐部的股东,也是最大的马主之一。结束了当天的练习,李兵浑身湿透,他那匹有动画片里将军坐骑姿态的高大英俊的马也整个汗涔涔的,被汗水浸湿的毛发透亮。李兵在旁边看着马工给马洗澡、烘干、送马归厩。他的马在单独隔出来的一排马房,一溜11匹,虽然每天都要花至少半天的时间骑马,他还是觉得自己和马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多。

      李兵今年40岁出头,北京人,从小酷爱马。小时候家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时周围还都是农村,有好多马,他经常放学跑去看,而且看电影的机会也比较多。他自己画马、捏马,那时一个小男孩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有自己的马。1985年李兵上高中,当时北京开了全国第一家马场,稻香湖马场。他一听说直接就去了,坐公共汽车到颐和园再倒车,下了车还得走好长时间,自己一人去疯骑。后来又去康西草原“野骑”,认识了后来还在一起骑马的一大帮哥们儿刘诗来、沙宝亮等,康西草原满足了现在一大批马界核心力量最初对于骑马感受的追求,包括第一位奥运会马术运动员黄祖平。“我们在那儿玩儿了五六年,最疯的时候从丰宁坝上骑到红山坝上,一下子200公里,戴着牛仔帽,装扮都跟美国西部牛仔那样。那会儿心里也还是想着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马。”李兵在1999年买了第一匹马,当时他是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的会员,一打听可以买马,立即花了三四万元买了一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开始从欧洲买马。后来石景山的马场被奥运会征地,朋友拉着他到西坞这边入股,成了股东之一。

  李兵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非常成功的广告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导演、制片、摄影、美指100人”之一,事业的成功给了他满足对爱好追求的充分条件。李兵现在的生活模式是,上午在公司把事情安排好,从下午开始骑马到傍晚,障碍和盛装舞步都练,最近又迷上了打马球,基本上现在80%的时间和精力都在骑马。“骑马之后生活变得特简单了,不逛商场不去夜店,每天见不着马就难受。”

  北京最早的私人马场的开拓者、稻香湖马场的老板王冀豫给我们总结了马背上人的三种境界。第一个是起哄的境界,大家一起玩;第二个境界是摸到了门道,有了自己的马,要找高师,要寻找更高深的骑马的乐趣;第三个境界就是他们所谓的“马疯子”,常人来看觉得有病,一生就在马身上,除了马这辈子再也没有更大的乐趣了。第二个境界的这个人群在黄祖平看来,将是中国马术运动真正的核心和动力,他们“有钱有时间有兴趣有决心,是这个市场的源动力,在竞技上能出中国顶级水平”。李兵就是这个阶层从马的爱好者走上职业道路的例子。“最开始的心态是玩儿,跟马在一起高兴,练到一定水平开始跟人家比比。”2009年的全运会他代表西藏队参赛,赞助全队的马和各种费用,只要能参加比赛。他和他的马的获奖经历包括盛装舞步团体全国第三,5月份在“鸟巢”举办的“马主赛”120cm级别第一,6月份“宝马杯”第三届北京马球友谊赛第一,等等。“练到现在,马主里骑成我这样的也没几个。钱多、时间多,但是我刚开始比赛那两年,跳障碍根本就没见过终点。”李兵说,像他骑马这么痴迷训练这么刻苦的人再有100个,市场就起来了。

  黄祖平36岁才开始马术的职业训练,他说马术运动什么年龄进入都不晚,通过专业系统的训练都可以达到享受的境界。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50岁开练,如果有一定经济能力,有高人指导,能保证每天半天的训练,“55岁上全运会没问题”。

  因为马术运动对年龄、纯体质的要求不是很高,给有钱有闲的那部分人打开了大门,而刚刚起步的中国马术的特点也是成年人学马术,这在全世界也是特例。除了专业的马术运动员,玩儿马的人大概也可以分三类:“野骑”的一类,有规律训练的一类,还有就是职业化道路的这一类。黄祖平给了一个相对量化的概念,如果每星期保证骑一次马,占业余生活中超过25%的精力,这样的人就能算进入了这个圈子,国内目前有几万人,其中马主不到1万人,能参加竞技的不到100人。

  张可走向国际的职业化道路似乎更具传奇色彩。他现在的身份是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总教练,中国目前唯一一座由国际马联FEI颁发的奖杯的获得者。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足球小将因为对运动的把握特别准,第一次在马背上颠簸跑圈就知道了这种运动的感觉,“不单是快,而是完全改变了你的运动方式”。

  在公认的中国马术发源地著名的“老”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里接受正规马术训练,打全运会比赛,在骑马10年的时候,张可在任教的俱乐部里神奇地被来表演法式宫廷舞步的美国舞步大师多米尼克发现,带他到美国学习舞步,算正式迈进了马术的大门。半年时间里,张可住在大师的庄园里,吃住全包,还包括每周两次的舞步课程,每节课200美元。“第三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山上仰望纳帕山谷绝美的星空,心里真的感叹自己怎么会这么幸运。”宫廷舞步延续了几百年前的调教方法,虽然极漂亮,但是比起跳障碍,练习的过程显然枯燥孤独得多。在离开美国去机场的路上,张可跟大师说他还是想学障碍,大师回答了一句最经典的话:“我每天都在教你学跳障碍。”这句话让张可对马术的理解一下子大不同。

  “在我现在培训的教育体系里,赢不是最重要的。我的比利时教练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是,你想不想做一个艺术家?我只能带你去奥运会,不能带你进入艺术的天堂。”2000年张可开始去欧洲训练障碍参加比赛,完全进入不了欧洲的环境,在那儿一个月就比完了他在国内10年的比赛强度,一个周末下来七八场。教练告诉他:“你是骑手,这就是生活,你只是刚刚成为国际骑手,离奥运会还远着呢。”两年之后,教练给了他一种选择,可以留在比利时,作为骑手参加很多比赛、卖马,能挣很多的钱。张可说他想参加奥运会,教练告诉他:“咱不说这事儿,咱俩都没有50年了,就是有也没钱让你去买奥运会级别的马。”然而北京奥运会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因为东道主可以自动获得参赛名额。“对于我们来说,一生当中就这么一个机会。”因为放不下奥运会的梦想,张可回到国内,当时国内没有几个他这种水平的骑手,他非常不适应。“但是参加奥运会有很多困难,第一就是经费问题,只有一个美国人要资助我,我觉得不能接受。心在那儿,愿望和理想都在那儿,但是确实差距太大了。”全运会上,张可看到看台上一片红领巾一片武警,没有真正的观众。“我的目标慢慢变了,我希望奥运会的时候我能带着一个看得懂马术比赛的团队,我希望他们给运动员打分和裁判差距不会太大,这比我参加一场比赛更重要。”

  一直支持张可的马主是个美国人,从1998年开始买马给他骑,这是非常专业的一类马主,认为骑手有这种才华,看到他的成绩和发挥会非常高兴。当年张可去美国随口说想参加奥运会之后,她就开始想办法筹钱帮他参加比赛,包括资助他去欧洲。张可告诉了她第二个想法,老太太高兴地说:“你长大了,再也不是一个小小的无名骑手了,你已经继承了欧洲传统马场马术的传统。”张可现在踏踏实实在俱乐部里任教,24小时开机待命,除了参加比赛,几乎都泡在马场。“我可以一直盯在马房,喂马、打扫马房、备马鞍,这是马工天天都要做的,我干了20年,每天也还在做,这就是我的工作,这也是马的福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