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5d94f59ege0abcadb799e&690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
让《弟子规》普及千家万户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了《五经正义》,从此中国科举考试就有一套官方考试说明书,其经典范畴则是“四书五经”。这一套高等教材当然是人人皆可学,而对于那些牙牙学语的幼童或其他年龄层的文盲来说,则可能还需要一套蒙学教材,这就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千家诗》)与弟子规。在这些流传全中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经典初级读本中,《弟子规》有其特殊和独到的历史地位。
总的来说,“三百千千”作为中国古代识字从文的基本读物,基本上是以一个主题做为串“字”的由头,然后用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小孩子或初学文字者快速对文字形成直接感觉,虽然儒家的基本伦理与观念也渗透其中,但并不是以说理为目的,只能是趣味识字材料和文学入门读本。《弟子规》则兼有“三百千千”的功能,其本质上相当于当前中小学的德育课本,更为关键的是,里面所试图传达的伦理道德联系着中华民族的千年血脉,朗朗上口而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而微言大义!
实际上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曾对《弟子规》中的一些经典句子耳濡目染,但总是难以静下心来通读一遍,尤其是我们的孩子,竟然也忙忙碌碌,而在当前的教育中,又很难受到切实可行的能让孩子很快接受和领悟的道德教育方式。
当我们看到由热衷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袁刚导演所推出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弟子规学堂》系列时就在想,这部儿童情景剧是不是恰好是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玩乐中好好接受一番古代德育教育经典的感化、洗礼呢?
于是,我们就跟随着《学堂故事》中的老师(也是主人公)王大智先生的脚步,开始沐浴在《弟子规》的熏陶之中。《学堂故事》很善于通过故事情节的演绎逐渐将弟子规的各层教诲贯穿其中,比如当有人装神弄鬼惊吓了众人时,王大智老师就引导孩子们学习《弟子规》之“谨”篇:“邪僻事、绝勿问”;当要引导大家感恩父母时,王老师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入则孝”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全剧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展开情节,一个个自然而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弟子规》全篇串接起来,真是美不胜收!
当代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且常常由于竞争、师德等原因,孩子并不能很好地在受到正确的引导,常常还需要在家长、社会的配合下,对孩子的德育进行大力的再补充。《弟子规》中的“总叙”中就讲明了这样的道理,所谓“有余力,则学文”,阐明了一个德育为先,智育其次的道理,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心正、身正,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一生的道路是否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为人基础,而在任何社会中,这一点都决定了一个人一生到底能走多远,走多高。《弟子规》行文虽短,其作为初级德育教育的经典材料则完全抓到了根本。
《学堂故事》中对这一点进行了十分生动的演绎,王大智老师致力于私塾教育的动机以及其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时的作为,则深刻地表现了《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等内容,实在是一个模范教师的活样板。
《弟子规》的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他毕生主要活动是教书以及著作,是博识的教育家。他所撰的《弟子规》则不仅仅是作为蒙学教材,更重要的是阐明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由于其在自清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流传甚广,其主要内容精髓也为社会所熟知——已经溶于到我们的日常言行之中,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
现在正好趁《学堂故事》的开播,千家万户都可以在荧屏上一览《弟子规》的全面再演绎,让这部民族灵魂教育的结晶给我们一次系统的熏陶,让千家万户都成为诗礼之家、文明之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