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2008-12-03 16:50:19)
标签:
课程特点教育 |
分类: 教师培训 |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武隆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程明美
案例1:德国 三年级《马铃薯》
老师将土豆分发给学生,问:我们现在应该干什么?生开始谈对马铃薯的认识、做食品、种植、从美洲传到欧洲等。师不管,大约15分钟以后,生初步总结。师问:现在还有什么问题?生问:马铃薯怎样从美洲传到欧洲,营养成分有哪些……把这些问题分成五个专题,要求学生分别选择一个专题去搜集资料。第二节课,学生们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分析,其它同学的边听边评。
案例2:美国“玩课”
教室里,各种肤色的学生三五成群地在“玩”――把一根根吸饮料用的塑料小管,用透明胶布粘成一个个立体结构模型。有的简单明快,三五根管子搭成一个模型;有的复杂,用了十几根管子,甚至更多。只见学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做个不停,老师笑咪咪地、不言不语地在学生中转悠,课桌上没有一本书。待学生做完以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从楼上往地下丢,看谁的坏了,谁的没有坏,再探讨,为什么有的摔坏了,有的不容易摔坏,进而对“结构与牢固性”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案例3:武隆县江口小学教师创编的一节科学课--鸡蛋壳的启示
体验:设计三个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鸡蛋的牢固性(用手捏鸡蛋;在空的鸡蛋壳上放厚书;学生由轻到重站在鸡蛋上。)思考:鸡蛋为什么这么牢固?引申拓展:仿生学、薄壳建筑。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较好地经历了实践体验、思考提炼、拓展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案例4: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一份同情心,要求他们支持、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生活。语文课怎么上?品德课怎么上?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呢?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盲人,一组扮聋哑人,两组相互结伴而行,相互帮扶,谈感受,盲人感谢聋哑人,聋哑人感谢盲人,残疾人太可怕了,太可怜人,同情心和爱心油然而生,要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的思想理念就根深蒂固了。
案例5:教育学生不要浪费粮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尽管教师在教《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校领导在强调,家长也在教育……但学生的浪费现象到处都是,非常严重,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给学生创设一个植物园,让学生亲历一个从播种到收获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感受粒粒皆辛苦,同时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爱惜粮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就自然形成了。
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
一、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二、基本内容领域——四大指定领域
(一)研究性学习
既是一种方法,又是学习的内容。它是在生活实际中去发现问题,然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例子:南瓜丝瓜为什么先结果后开花、黄桷树为什么一年掉两次叶、炊烟薰人为什么要下雨、鱼为什么生小鱼、(土豆叶掉了,土豆就不长了)土豆叶子与土豆生长的大小到底有一个什么关系(分组对比实验)、庙垭二校校园内有一棵桉树,庙垭小学校园内有白果树,这两种树都是有药用价值的,能不能研究它们的药用价值,庙垭小学内有一棵珍惜的树,几十年来没有长二棵,能不能进行研究。油菜花是不是黄色的,花的颜色与植物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主要是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意识和改善社区环境主人翁意识。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小学来说,就是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良好劳动技术素养,体会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如,现在的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差。学校可以搞一些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活动:切菜、制作拼盘、分组制作一个菜、编一个小竹篮;种植、养植活动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
一是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制调查统计表、上网查资料等;二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在于发展学生利用、辨别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是属于指定领域,还有非指定领域。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
(一)综合性
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境和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综合性主要体现:(1)研究对象的综合。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容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2)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目标不单从知识传授着眼,而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3)实施内容的综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渗透。(4)学习方式综合。提倡运用各种学习形式,特别重视各种现代传媒技术。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做”、“考察”、“实验”、“调查”、“探究”、“操作”等。
(三)开放性: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活动结果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1)教育时空的开放。体现不仅仅限于学校操场、教室等有限时空内,学生可以打破原有班级、小组的限制。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去实验室动手实验,走出学校采访专家、群众,上互联网搜集信息。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也不受原课时限制,可以一节课、也可以几节课,甚至一周、数周。(2)体现组织形式开放。三种基本形式:个人、小组、班级。学生可以打破原有班级、小组的限制。(3)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开放。(4)体现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体现在不再把教材资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多元化。根据不同地方和社区实际,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师、领导、校外专家、学生家长等)、文化资源(乡土知识、民间习俗、历史遗迹等)。(5)体现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的开放。打破了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可采用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材料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四)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五)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四、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带给学生些什么?
◆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
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