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机构明确要求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指导小组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组织、发动全体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2、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长、分管副校长、相关科室正副主任要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一线情况,坚持参加学科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
3、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各级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工作和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培训工作。
4、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5、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教科研课题。搞好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6、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安排和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开展校内、校际之间的教研工作交流活动。
7、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等组织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分学段分学科交流研讨层,特指高初中分学科教研组,其工作要求如下: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科室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钻研本学科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把握重点、难点,明确本学科教学的目标,制定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
2、认真落实常规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实现备课、上课、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3、积极开展周1
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确定研究的专题;有计划地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课、展示课等,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4、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大型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要写出总结材料,形成校本教研专题案例。
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快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7、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每学期要向学校和相关专委会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8、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科室检查落实情况,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汇报工作,向本组教师通报工作情况;期末要做好本组的工作总结。
三、分年级分学科交流研讨层,特指分学科的备课组。其工作要求如下:
备课组长要在教科室的领导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全体成员认真落实。负责开展本年级学科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并实施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确定教研专题,上报教研组和教科室。
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月至少集体备课一次。共同研究:课时的目的和要求;⑵重点、难点、;⑶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⑷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活动。
5、做好学科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以专题研讨促进良好教研气氛的形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个人工作要求如下: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校本教研的计划。
3、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4、积极参加观课、说课、评课活动,每期至少写2个教学反思,每期至少观(听)15
节课。
5、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