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符号背后的文化传承:田也旱地杂粮、田字格,以及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传统
(2020-09-07 23:15:39)
标签:
田也旱地杂粮凉城县走西口 |
分类: 在商言商 |
在中国营销策划界,“华与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中国营销界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方法论——“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与之同名的专著,甚至被一些策划人员奉为圣经。“华与华”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时尚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
而这套手法,在那个“向西一步,乌兰察布”的地方,还有个经典案例,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田也精选旱地杂粮”。“田也”是“世纪粮行”旗下的品牌,在“田也”的品牌体系中,“田字格”属于田也大咖们所定义的“超级符号”。这个符号其实更适合为西口外(主要是今天的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地区)旱地农业背书。
—
壹·田字本身自带浓厚的文化信息
倘若把汉字看成是千变万化的“积木体系”,“田”字就属于最为基础的一批汉字。乐高积木再好,也得由基本构件作为支撑。“田”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以及周代的金文。尽管“田也精选旱地杂粮”将其品牌超级符号锁定为“田字格”,但“田”字最早的写法,是活脱脱的三纵三横“九宫格”,其造型是一大片垄亩上三横三纵的九个方格,表示阡陌纵横的井田。
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从一个“田”字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源头上的“九宫格”,还是我们现在的“田字格”,渗透的都是“网格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同时将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区域,说白了,就是责任非常明确的精耕细作。“田”字不同于其他概念,这个字上蕴藏的含义,是密集化的资源、密集化的投入、密集化的产出,意味着人们的心理预期不同。
我们通常所说的“气田”“油田”“煤田”“盐田”,便与此有关。作为一个基本汉字,“田”字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部首构成,从“田”的字多与田猎耕种有关,如:畦、畎、界、甸、町等。但无论如何,“田”字源头上的含义,也就是最基本的含义,都跟精细化农业有关。“世纪粮行”的李全喜,当年本来想注册“田野”品牌,但由于商标注册方面的技术问题,最后注册成了“田也”,这个事情歪打正着,最后也就成为了一段佳话。
宗教界讲究法脉,家族中讲究血脉。其实品牌世界也一样,一旦标定了某个方向,传承和延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从2008年注册“田也”品牌以来,“世纪粮行”就注定要沿着“田”字和“绿色”走下去,这就如同大海中珊瑚礁所产生的“锚定效应”。李全喜是个朴实的农民企业家,也没多少学历,在超级符号的方向感方面丝毫不比“华与华”的华杉与华楠差。
早在“华与华”的方法论——“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成体系之前,“世纪粮行”实际上一直用的就是这套方法,而且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成型之后,对“田也精选旱地杂粮”具有更加直接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她们的品牌体系中,将深绿和浅绿相间的“田字格”直接命名为“田也超级符号”。而这个符号,也是印入每个小学生心田的“超级符号”,一经出“口”,永不相忘。
—
贰·田字与中国精耕细作的区田法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一直以农业立国,中国农业历史可追溯到上万年前。就在“田也精选旱地杂粮”所在的乌兰察布凉城地区,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就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农业文明形态。根据留存到现在的残磨盘和残磨棒,当时岱海滩的先民们,就可以用臼杵加工谷物,且具有相当的效率。
我国历朝历代都“以农为本”,并有重农抑商的传统。王朝治乱循环带来的结果,是大多朝代初期都强调休养生息,人口较少、土地相对较多,耕作上也不是太精细,农业产出靠数量来取胜。但随着承平日久,人口增多,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变得越来越珍贵,重视精耕细作、大幅提高田亩单产,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代表我国农业文明精耕细作精髓的“区(ou)田法”,就是在这种不断轮回中产生的。区田法是西汉后期推行的一种抗旱丰产耕作法,由汉成帝时农学家汜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并推广。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罗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根据书中描述,这种抗旱增产的区田最初是由商汤重臣伊尹所创造的。
区(读ou,意为地平面下的洼陷)田法有两种耕作方式,一种是带状区种法,一种是方形区种法。区田法是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密植全苗,增肥灌溉,精细管理等措施,创造高额丰产的方法,是我国耕作园田化的开端。往粗略来讲,就是有点类似于用我们今天菜园子里种菜的方式来种地。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深得“田”字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区田法在土地利用与作物产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耕作方式能使地无余利,人无余力,并且无论“平地山岗,高危倾阪,教民粪种,负水灌稼,不过五六次,即可收成”。区种不必良田,耕亦不必牛犁,惟用锹镢垦剧,尤便贫家。区田法的特点可以不用牛犁,故耕牛缺乏时,可以显见其优势。通过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插花式、碎片式的山区旱地农业,区田法有着自己特殊的优势。
— 叁·传统农业社会的山区旱地农业 —
我们今天对农业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规模化、连续性和农机作业基础上的。按照这个标准理解,平原或者是盆地的上水地才是好地,而那些山区旱地的耕种价值不是很大。然而,至少在一百年前,传统的农业社会其状况还真不是这样。因为那时的农业技术条件比不上现在,单位地亩劳作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也没现在这么明显。
在传统的人力加畜力耕作条件下,那种碎片式的、非连续性的农田,也都具有一定的耕种价值。山区旱地农业,整体上的条件不是太好,但由于地形条件复杂,总会有好多碎片比较适合耕种,而且单位亩产也没想象的那么差。“田也精选旱地杂粮”莜麦种植区——鸿茅古镇厂汉营,目前七十岁左右有过传统种地经验的都知道,大多数村庄都会有这样一些农田,面积不会太大,也比较分散,但就是好地、能打粮。
内蒙古中西部历史上以“走西口”而闻名天下,“走西口”当中农业垦殖是重头戏。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今天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南部山区“放地”最早,发生在康乾年间,而今天有“塞上粮仓”之称河套地区,直到同光年间才大规模放地,真正进入高潮期则是1900年(庚子年)之后直到民国前期。之所以会这样,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南部,年降水量400mm左右,浅山丘陵地貌特征明显,适合耕种的碎片化农田(二阴地)相对较多,在纯粹靠天吃饭的旱地农业条件下,其收成还是有一定保障的。河套地区的年降水量150mm左右,地形一马平川是优势也是劣势,在纯粹旱地农业条件下这里并不适合耕种,其农业收成远远比不上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南部的山区。只有当黄河开渠灌溉普及的情况下,河套地区的农业产出才达到理想状态。
这种状态变化的时间节点,就在同光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时期,其中的标志性人物,便是连续剧《我叫王土地》中的原型——因开渠而被称作“河神”的王同春。尽管河套地区如今沃野千里、瓜果飘香,尽享黄河灌区红利,但并不代表河套地区一直是这样。时至今日,内蒙古旱地杂粮的精华产区,其实仍在康乾年间最早放地的今乌兰察布及呼和浩特南部。西贝莜面村是从巴彦淖尔走出去的品牌,而其黄馍馍食材(由多种粗粮粉不同粗细度混合而成)供应商却还是来源于最早放地的凉城县的“田也”。
— 肆·顺势迭代的田也田字格精神 —
合适的品牌提炼,不光要追求“超级符号”的占位,更须内涵和底蕴上的顺畅。“田也精选旱地杂粮”,将“田字格”作为自己的品牌超级符号,这就在消费者心智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因为“田”字不光在中华文化源头上拥有十分独特的地位,“田字格”写字本还是每一位小学生必经的阶段,这是印入每个中国人心田的“超级符号”,这个符号有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背书。
有首歌唱得好,“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汉字讲究的就是方方正正,其中最符合这种独特审美的莫过于“田”字。田字代表着绿色,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种生机昂然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田字在农业时代代表着精耕细作,在工业时代又延伸出一种坚守和执着的工匠精神,而在文旅时代,则又意味着休闲、热爱生活和回归自然,在创意时代还代表着一种贴近真实的应用场景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倘若我们真的沿着这个方向去理解,也就很容易发现“田也”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田也”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发展脉络中,“田”字的农业、工业、文旅、创意和网红属性都得了很好融合,最初可能是误打误撞,逐渐变成了有意为之。在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杂粮品牌当中,“田也”较早引入抖音和视频直播,在其各种传播活动中,“田也”也十分注重应用场景的营造,靠着这些“田也”品牌的体验感和粘着力,也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2020岁次庚子,“田也”做了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对自己20年来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个梳理总结,并顺势而为定型为“田字格”经营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决策层运营总监、原伊利集团职业经理人魏利俊发挥了重要作用。“田字格”经营管理模式的本质就是精细化,追求责任到人到事,全员参与经营,让每个环节参与成本收益核算。
世纪粮行确定下来的“田字格”经营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精耕细作”理念在现代化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品牌(文化)超级符号,讲究的植根于文化母体,有强大的本土本地适应性,“抓得准,做得到,能延伸”,从这个角度上讲,“田也精选旱地杂粮”属于值得关注的一个典范。“田字格”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其超级符号不断强化的产物。
— 伍·精耕细作传统下的南北相似处 —
我国是传统上的农业大国,汉族在传统上又属于典型的农耕民族,人均可耕种土地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相当比例的历史时期,人均耕地面积紧张属于常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催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且即便是巴掌大的小块土地,只要是地力还可以总会有人耕种,这种情况在南方和北方都存在,而且有些地方直到我们今天还是如此。
2017年7月,本人同几个朋友去湖北浠水三角山看个项目。浠水那边是闻一多的老家,而三角山就是当年李时珍采药之处,一进浠水整个是水乡景象。乌兰察布人一直以为自己地处山区,实际上更多是丘陵,浠水那边的山真有山的感觉,地形复杂起起伏伏,并不算高大的群山杂夹着数不清的池塘。尽管这样,只要是有炕大的一小片也不会被放弃,总会种着庄稼,其长势都还不错。
本人家乡营盘梁一带在乌兰察布凉城县被称作“南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与之类似的情况。那个时候,哪怕是小山峁、小圪塔也总会有人种些东西。农作物生长依赖于光热水土条件的适宜性,好多也就是几分地的地方,虽然面积很小,但“微环境”的生态条件却不错,适合旱地农业传统上的精耕细作。这样离散的土地集腋成裘,大多数年份旱涝保收也能糊口。
我们往往以今天的思维去看待古人,对山区旱地为何成为清代最初“走西口”一批人的首选,为何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在辽金元三代直到明末清初更多是以“插花式”的形态存在,都很难理解。但结合年降水量、山区地形条件所带来的“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我国数千年来的精耕细作传统,回归到那个时代真实的场景,所有这些都可以了然了。
时代在变,技术条件在变,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变。时至今日,乌兰察布南部地区的杂粮品质依旧很好,而且依旧坚持旱地农业,只是农村人口、农业人口密度下降,小山峁、小圪塔等小微土地不再有人耕种了。但与靠农机、化肥和机井灌溉的规模化作业相比,自古以来的精耕细作精神仍在。而这些也就是“田也精选旱地杂粮”得以扬名的地域和文化底蕴。
— 陆·田字格精神所延伸的品牌内涵 —
好多事情都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之深远,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未必知晓。“田”字再加上一个“田字格”,在或明或暗地标示着“田也精选旱地杂粮”的乡土气息,或者说,“田也精选旱地杂粮”品牌方面的乡土气息,在为其“田”字提供生动化的背书与诠释。“世纪粮行”身上这样的案例很多,我们可以挑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来感受一下,他们是如何将“田”字的精耕细作和专注精神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去的。
农业方面乌兰察布拥有“双都优势”,即“中国燕麦之都”“中国马铃薯之都”。从康乾年间放地开始,今天的乌兰察布高品质的杂粮,就在“万里茶道”沿线闻名遐迩。基于以上独特的地域和历史内涵,“田也”推出了“乌兰察布——四种杂粮 更多营养”的伴手礼盒套装,其包装设计也极具地域特色,堪称“区域特产文创化”和“地域品牌名片化”的典范。
素有“笑星”之称的武利平,是地地道道的凉城人,也是二人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地方性曲艺,二人台的产生与光绪初年开始的新一轮西口外放地有着直接关系。“搲莜面,跳圪塄”的田间地头表演形式,使得二人台如燎原之火红遍绥远地区。从源头上来讲,“二人台”与西口外的旱地杂粮文化本来就交织在一起。作为走西口人的后代,李全喜对此有着特别的敏感,因此从2012年起就请武利平为“田也”代言,武老师也特别有情怀,免费为田也做了品牌形象代言人。
在世纪粮行大院内的墙体形象宣传画中,有个标语非常耐人寻味——“老虎”炒莜面,口感真筋道。这里的“老虎”,指的就是“田也”技术大咖高老虎。高老虎原是鸿茅古镇厂汉营加工莜面的专业户,辛苦一年也只挣个3-4万元,2009年李全喜发现他很有经验,就前去协商,连人带机器一并收回,每年可挣7-8万元,现在成为公司加工莜面车间的骨干。
众所周知,凉城是清代走西口最早放垦的区域之一,境内海拔较高,平均海拔1731米,地形条件复杂,受地形、地貌和地域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局部小气候区,非常适宜不同的杂粮小品种作物。“田也精选旱地杂粮”推出的“1731高山藜麦米”,其源头上的创意就来源于此。不一样的内涵,自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品味。2018年,在“田也”等凉城杂粮企业的努力争取下,“凉城藜麦”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