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希望的田(也)野上,追寻曹碾的满族记忆,晋蒙沿边皇庄旗地,三百年贡米之乡
(2019-09-16 21:22:45)
标签:
莜面田也晋绥根据地厂汉营凉城 |
分类: 史海钩沉 |
这是一段逐渐被淡忘的记忆,又是曾经标注过重大历史的记忆。如今看来,曹碾满族乡,只是很普通的一个民族乡,而有清一代,曹碾是有名的皇庄旗地,属内务府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庄田,承担为内务府及右卫八旗兵纳粮的任务,故有“皇粮庄田”之称。
历史毕竟是历史,曹碾的前尘往事,再次引发关注,跟两件事情有关。2018年底,这里举办了“曹碾满族聚居兴业三百年”纪念活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教授刘蒙林等专家出席。2019年7月,凉城县被内蒙古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授予了“内蒙古贡米美食之乡”称号。
—
壹
曹碾满族乡,现属凉城县管辖,地处马头山区,属晋蒙交界地带,世纪初“合乡并镇”,把那个闻名遐迩的厂汉营乡(鸿茅药酒源地产,著名的莜面之乡,内蒙古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所在地)给并了进来。原有的曹碾地区,很适合种植小米、黄米,曾以生产宫廷贡米而闻名。
内蒙古杂粮龙头企业——“田也”(世纪粮行),有两款拳头产品——美名其曰“代参汤”的红谷小米,富有“软黄筋”之称的黄米糕面,就有相当大比例,产自曹碾地区。凉城县被授予“贡米美食之乡”,可预期受益最大的,将是凉城本土的这家“公司+农户”农特企业。
全国叫“曹碾(槽碾)”的地名,其实非常多,即便是江浙一带都有,北京昌平、怀柔和延庆,也有此类地名。以“曹碾(槽碾)”来命名的地方,或者是历史上有过超大号的槽碾装置,或者地形酷似槽碾。槽碾,本身是种农具,在面粉机大范围应用之前,与石磨一样常见。
大多数槽碾,都是闭环的,也有半环、小半环等变型模式。凉城的这个皇庄曹碾,地名亦与“石槽碾”有关。满族迁入此地后,有个姓李的开了家草纸作坊,纸浆压制过程采用大号石槽碾,后来约定俗成,村名就变成“槽碾村”,其后为了书写方便,将槽写作曹,故此得名。
—
贰
曹碾满族乡,境内山地沟谷纵横,土地主要以坡地、梯田为主,海拔1443-1920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有效积温2500,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420毫米,集中在7-9月,雨热同期,对黍子、谷子的种植十分有利。曹碾村一带,相对较平,更宜农业。
“谷子”碾皮之后,便是“小米”,而“黍子”碾皮之后,则是“黄米”。曹碾黄米颗粒饱满、皮薄肉足。黍子,是北方特有作物,耐干旱,耐贫瘠,黄米的营养价值,比小米高,并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呃逆烦渴、泄泻、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等症。
对于满族来说,“年糕”既是美食,也属精神寄托,“年糕”是满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满族的年糕,用北方特有的大黄米糕面制作。三百年过来了,曹碾的满族,“蒸年糕”的习俗变成了“油炸糕”,而河北、东北等地的满族,都或多或少利用大黄米糕面,继续“蒸年糕”。
其实,不光是曹碾满族,整个晋北、内蒙古中西部、张家口地区,都有吃黄米炸糕的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贵客必备,以至于“吃糕”二字,成为了各种庆典活动的代名词。因黄米糕特抗饿,俗语中便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的说法。
—
叁
曹碾满族,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奉内务府之令,由直隶省宣化府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县)调迁而来,因其他处驻马口外,故亦称“驻马口外皇庄”,他们隶属旗籍,世代为右卫驻防八旗兵垦种庄田,交纳官粮地租,早期直辖于右卫将军府,后为绥远城将军管理。
旗地,就是对产权属于八旗土地的统称。旗地,有皇庄、官庄、王庄、旗庄和一般旗地之分,组织情况和经营管理,与当时民地不同。驻马口外的庄田,俗称“圈子地”,有东西之分,今曹碾满族乡为西圈,今丰镇县马家圐圙乡为东圈,最初为纳粮庄,乾隆年间,改为纳银庄。
当年曹碾满族的圈地范围,“南至长城,北至号畔”(乾隆年间,营盘梁一带曾按大号编序放地)。曹碾皇庄的生产者是壮丁和佃户,设立之初,便有晋北汉人当佃户,他们不入旗籍,地位较为低下。这些佃户与庄田旗户分村另住,满汉大不相同,但又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曹碾满族不与周边的汉族通婚,满族只能内部结为夫妻,因人口较少,除15个皇庄里通婚外,也有人和右玉的朔平府满族结亲,固“圈地亲,理不清”,往往是这家与那家好几辈都是儿女亲家,互相盘问起来,都是亲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末年。
—
肆
当年曹碾的“圈子地”,共为15家庄头,初来时自备农具,每一庄头辖有庄田300晌(1800亩),每家庄头下辖壮丁19人,每庄每年需交粮租200仓石,初来时免租三年,除每庄18顷庄田外,还各有草地60顷。与现今不同,清代曹碾满族同胞,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黍子。
晋蒙沿边的曹碾,清廷之所以要调迁满族入驻,跟杀虎口八旗驻扎重兵有关。大同姜瓖倒戈反清,布尔尼反清失败后察哈尔被西迁两口(张家口到杀虎口)之间,以及康熙西征噶尔丹,使得朝廷备感杀虎口的全局战略重要性,于是从1692年开始,在右卫城设置八旗驻防。
清代前期的右卫八旗驻防,以及对俄、对蒙贸易的“两口”通商政策,给本来生态条件不是太好的杀虎口周边,带来了巨大压力。曹碾一带,皇粮庄田设置的主要背景,多多少少也是为了缓减战士吃饭的压力。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色彩,逐渐趋于淡化以至于被遗忘。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鉴于右玉(杀虎口)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雍正三年(1735年)清廷在右卫城设朔平府,领右玉县、宁远厅(即凉城县,光绪十年从朔平府划给归绥道)、左云县、马邑县、平鲁县、朔州,曹碾的皇庄归朔平府二府衙门(专管满族人事宜)管辖。
—
伍
关于曹碾的黄米糕面,有一种说法,说呼和浩特的满族十分赞赏,甚至还流传着一句“曹碾圈子地的糕面,精到家了”的俗语。对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证。换个角度来讲,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曹碾圈子地的满族,与“绥远城”八旗驻兵之间,的确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1739年,就在王吉天发明鸿茅药酒的那一年,绥远城(呼和浩特新城)建成,正一品的绥远城将军(即原来的右卫建威将军)率八旗兵入驻,曹碾庄田的权事,也移归绥远城将军属下右司手中。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四年,隶属关系才变更为绥远特别行政区凉城县。
整个清代,好多重要城市,都是满汉分城而居,在汉族城池之外,另筑城池,专门供八旗驻兵(满族)居住,在北京是内外城,而在别的地方是两城并立。清代的呼和浩特,就是这样,蒙古族、汉族,居归化城(旧城),满族居绥远城。到了辛亥年,这种情况全国近50个。
在这种情况下,曹碾圈子地的“黄米特产”,在170多年的时间里,源源不断输送到绥远城,供八旗将士们享用,属于合情合理的事情。呼和浩特满族,口中流传的俗语,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佐证。更何况,绥远城满族与右玉的满族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极深的渊源和互动关系。
—
陆
三百年时光过去了,在历史长河中,也就弹指一挥间。三百年前,曹碾的满族先民,奉皇命圈地种黍,“曹碾贡米”开始由此而生。三百年后,李氏全喜,创建“田也”,将曹碾满族乡建成“公司+农户”的贡米基地,时光穿梭中,多多少少有些梦幻,但所有一切皆为事实。
由黄米糕面做成的油炸糕,在内蒙古中西部,更是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甚至到了“无糕不欢”的地步,坊间有个谚语——“搬家不吃糕,一个月搬三遭”。2019年8月19日,“内蒙古味道·呼和浩特传统10味”正式发布,除了烧麦、羊杂碎之外,“黄米炸糕”便是压轴戏。
目前,“田也”杂粮,最重要的市场,就是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这四个地方是“田也”的家门口市场,也都是“黄米炸糕”重度爱好者的集中地。20世纪90年代,巴彦淖尔有个经典的民歌《夸河套》,其中便有一句“软格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
在“内蒙古味道·乌兰察布经典10味”中,有个“大拌凉菜”,配料为绿豆芽、菠菜、粉条,佐料为胡麻油、醋、蒜、盐。按照官方说法,这是各种宴席凉菜的头盘。其实他们只说了一半,因为配伍上席的,便是“黄米炸糕”。当然,倘若选用“曹碾黄米糕面”做更好。
—
黄米(糕)文化,其实是整个晋语区的一大特色,只是在内蒙古中西部显得更加突出。同莜麦一样,黍子适于贫瘠干燥土壤生长,黄米中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忻州的“神池黍子”,就属于“地理标志”产品,吕梁地区,也是将此推崇备至。
在张家口的蔚县,黄糕的吃法,除了油炸之外,还有“黄糕泡菜”“蒸糕/素糕片”。实际上,京津地区、东北地区,传统民俗上也有“炸糕文化”,基本分糯米糕、黄米糕(有的地方叫黍子面糕,配料上甚至会适当加入玉米面)两大方向,帝都的“京天红”就比较有名。
三百年来,曹碾的满族,世世代代在驻马口外的田野上奋斗,见证历史。如今,我们站在曹碾那片曾经孕育“皇庄文化”的田野上,更是希望“田也”糕面由“软黄筋”变成真正的“软黄金”,搭载着“内蒙古味道”,走的更长、飞的更远,为晋蒙地区的“黄糕文化”争光。
凉城政府,对“满族文化”和“曹碾贡米”的历史内涵,也寄予了厚望,甚至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三百年一瞥,“皇庄旗地”早已远去,“贡米之乡”长留,曾经标注过历史的满族记忆、贡米文化,理应为凉城经济做出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