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明月玉箫吟

标签:
瘦西湖扬州瘦马大烫干丝扬州炒饭史可法 |
分类: 拾逝中年 |
二分明月玉箫吟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这颗落在长江边上的明珠曾经夺去了三分明月的二分月色。淮扬菜、瘦西湖、古运河、史可法已在我心里储存了很久,但那都是一种文字印象,一种停留在诗词层面的印象,一种带有血性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印象。
用现在的眼光来打量,假如没有铁路、飞机和高速公路,扬州的交通并不算便利。当年的扬州之所以商贾云集、歌馆林立、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完全是因为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急欲争霸的野心开始膨胀,为了北征齐国他命人挖了一条沟。这条沟从现在的扬州开口到淮安为止,将长江与淮河之水依靠人工给挖通了。这条沟就是邗沟,中国最早的运河。中国的皇帝总是敢把心里的变态想法变成现实,比如把男人割成不男不女;把女人的脚缠成三寸;在山上修万里城墙;在地上挖千里水沟等。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邗沟是第一锹土,而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前后共持续了1700余年,成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并且使用至今。
从军事功能转向经济运营是运河发展的历史必然。后期的运河主要是漕运与盐运,尤其是盐运,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上,最富有的就是盐商。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瘦西湖就是历代盐商富贾规划加工的作品。
瘦西湖并不是纯天然的,而是蜀冈山的水与其他水系汇合后流入大运河的一段自然河道。历经盐商们的经营沟通,增添风景建筑、长堤春柳,在十余里的长湖内,装点出一幅人文山水画卷。
乾隆年间,杭州诗人汪沆来到扬州,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与家乡杭州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因此得名流传至今。"销金锅子"就是用于销化黄金的锅,比喻人们挥霍钱财的场所。当年的扬州和杭州一样,是个风月场,美酒、美景与美人都是要烧钱的,想一想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就明白了。
一个传神的“瘦”字,又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与“瘦”有关的扬州“土特产”,扬州瘦马。
男人有钱就变坏,钱一多,心就偏。扬州的有钱人对女人的审美与兴趣发生了畸形变化,腻歪了丰乳肥臀,开始追求骨感干瘦。于是,“扬州瘦马”驰名天下。"扬州瘦马"就是把低价买来的贫家幼女,养成苗条干瘦的美女后再高价卖给富商们做妾。这和低价买进瘦马,养肥后再高价卖出的经营方式一样,所以人们就称这类女性为"瘦马"。与养马不同,养马是以肥壮为美,而养女人却以瘦弱为美,看来干这行的技术含量还挺高。到了明清时期,"养瘦马"已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不知道诗人汪沆“瘦西湖”的拟人化灵感是不是受到“扬州瘦马”的启发呢?这就颇费思量啦!
我到扬州的时候并不是“烟花三月”,而是正逢梅雨季节。瘦西湖里“淫雨霏霏”,擎伞而行也别有风味。沿着湖边缓步欣赏,有雨丝,有翠竹,有古树,有怪石,有盆景,有卧荷,有石桥,有扁舟,还有含情摇橹的船娘。亭、台、阁、桥、塔、楼、榭、舫、廊在无声细雨的浸润下,就像中国水墨画一样氤氲,依水而居,傍山而建,一步一景,没有一点点视觉疲劳。扬州政府规定,瘦西湖周边楼高不许超过六层,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这样无论站在景区内任何地点,视野之内都没有一丝一毫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现代化影痕,一派山野田园之趣,让扬州成为了一个没有视觉污染的城市。
我在瘦西湖里期盼着与“二十四桥”不期而遇,由于孤陋寡闻错把“五亭桥”认作“二十四桥”,直到发现了真正的“二十四桥”才恍然大悟,此时妻已窃笑不已。"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站在二十四桥处看介绍: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箫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这就有些让人失望了,如此牵强附会,难免产生后人伪造的嫌疑。从这个精致的解释中,我突然感觉到杜牧所说的二十四桥未必是指某座具体的桥,他或许也不知道是哪座桥,或者是指二十四座桥,再或者就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述的那样,南朝不能只有四百八十座寺,二十四桥或许就是一个虚数也未可知。
有钱人赏美景,抱美人,更离不开品美食。
淮扬菜以淮安和扬州为代表,堪称餐桌上的园林艺术。其刀功之精细,造型之精致,滋味之醇和,火候之讲究,原料之清鲜,口味之平和,格调之高雅就足见有钱人的品位。咱是老百姓,玩不起高品位,就吃点民间菜品吧!
大煮干丝。以前叫"九丝汤",主料除干丝外,再配以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丝、口蘑丝、紫菜丝、蛋皮丝、鸡丝烹调而成,有时还外加海参丝、蛭干丝或燕窝丝等。最后用滋味鲜醇的鸡汁和多种佐料烹调,吃起来爽口开胃,异常珍美,食之不厌。大煮干丝的佐料根据季节不同还有变化,春季用竹蛏,夏季用膳丝,秋季用蟹黄,冬季用野蔬。大煮干丝制法十分精细,选用黄豆制作的白色方豆腐干,先片成薄片,高级厨师一块豆干能片成15--23片,再切成细丝,用沸水浸烫2次,去其黄泔水的苦味。旺火舀入熟猪油,放入虾仁炒至乳白色,入鸡汤,放鸡丝、肫肝、笋丝,加虾子、熟猪油旺火上烧到汤浓厚时,加白酱油、精盐,盖上锅盖再烧5分钟离火,将干丝盛在盘中,然后将肫、肝、笋、豌豆苗分放在干丝的四周,上放火腿丝、虾仁即成。这道菜我在扬州期间连吃了三天,无有厌倦之感。还有一种做法叫“大烫干丝”,也是回味无穷。
扬州炒饭。扬州炒饭的溯源就是原来邗沟上船民食用的蛋炒饭。到了明代,民间厨师在炒饭中增加配料,形成了扬州炒饭的雏型。
现在的扬州炒饭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而且注重配色。主料是籼米饭和鲜鸡蛋,配料种类随机多样,水发海参、熟鸡腿肉、火腿肉、水发干贝、上浆湖虾仁、水发花菇、净鲜笋、青豌豆、香葱等不一而足。但米饭和配料比不能大于7:3。炒制完成的标准是,颗粒分明、粒粒松散、软硬有度、色彩调和、光泽饱满、配料多样、鲜嫩滑爽、香糯可口。
吃过之后才感叹:扬州炒饭只能在扬州吃。
赏美景、爱美人、品美食,这里的人们有着超乎寻常的对美的向往,热爱美的人都是热爱生命的人。走在史可法路上,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场为捍卫生命尊严而溅洒的血性。
1645年,崇祯已经自杀,明朝已经灭亡,满清入关,多铎南征兵临扬州城下遇到了史可法。时任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同仇敌忾,阻止清兵南下。据资料记载: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工事,有的协助兵士巡城,连妇女老少都搜集砖石、石灰,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将樊大纲召集了一批志士,加入守城队伍,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城被攻破后,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或自杀身亡。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伏击清军,全部战死。妇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史可法壮烈就义。
多铎花了一个月时间,付出了三个将领、一个贝勒阵亡的代价才拿下扬州城。多铎非常生气,命令屠城,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水化为五色,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幸免于难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死亡人数达80万。屠杀共持续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在扬州广储门外街古城河边,坐落着史可法墓祠。飨堂大门一副白底黑字的楹联铭刻着扬州人民对史可法不朽的祭奠:“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虽然美景,美食、美女还在,但已不是原来的扬州。原来的扬州都在那些美好的文字里,记载着曾经的风流。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带那么多钱来扬州干什么呢?肯定不是扶贫,答案只有一个:喝酒,赌博,狎妓。扬州曾经的风骚是权贵们的私欲天堂,扬州故去的繁华是官商一体经营的豪华内衣。
风流从来就不属于老百姓。
现在的扬州最吸引我的,是一壶茶、一份干丝、一屉笼包、二人对坐,低声细语,无论烈日当空,还是梅雨满街,早茶、午茶、晚茶,茶茶从容。
这份安适与悠闲才是今日扬州的二分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