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云与地震预测

标签:
地震云鱼鳞云层地震预测李斌日本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社会法制,科学普及 |
《地震云》 地震云是非传统气象学中的云型种类,也是一种现代地震学说的预警地震云型体,它在国际上的研究领域方面还不算为主流,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的统一定论。在日本以及各国的民间中,有许多的爱好者比较痴迷于对它的探索。由于民间爱好者对地震云预测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而导致了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不得不对地震云的预测机理给以模糊的理论界定,或勉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和地磁、地电对大气的影响来进行解释。如果在通过不断的关于地震云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后,地震云的预测方法将会成为地震预报的附加成分,也会给地震预报事业带来巨大的成果。 地震云形成机理 1、地热 当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震带地下岩浆的内部应力变化,使地表温度不断的上升,或因地表岩石受到强烈内应力的激烈摩擦作用,而导致地表上的空气温度逐渐的增高。由于大量热气流的不断上升,当到达一定的高度时,这种热气流就会在高空中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云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震云》。 2、电磁 地震前期,由于岩石在地幔内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压磁效应”,从而导致局部地磁场强产生不平衡变化。因为地壳内应力的强大作用迫使岩层板块产生移动错位而引起电阻率变化,所以电磁波就会导致高空电离层出现电浆浓度锐减,使空中的水蒸汽和尘埃分子构成非正常状态下的组合排序,继而行成了较为特殊的云体形状。距离地表较近的云层端点,很有可能就是震区,这种结论的定义为时过早 ,还要通过大量的类资料整合、实践,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 3,地震云的特点 云层高度 4000——6000米 型体颜色 白灰色、橙橘色较为常见 特点 大气环流不易造成云层形态的变化,云层界线清澈,多出现“线云”以及波状“肋骨云”。 出现的时间 早晨和黄昏居多 。 地震云的常见形态 (一) 单线条状地震云 横向单条状态云,条带界线明澈,颜色深浅变化不太均匀,有的观点则认为颜色较浅的云端下方垂直区域为震中。因为这种云的形体类似于飞机过后留下的线条痕迹,所以有人叫这种云的形体为飞机云,常预测在两周以后有地震。 (二) 多条状地震云 也称为肋骨状地震云,其可构成平行状态,对于平行多条的肋骨云来说,常预测为本地区域地震。
(三) 多条放射状地震云 对于条形放射状地震云来说,其震中是射线起点端下方的地理位置。肋骨云和放射云这一般预示着在一星期左右会有地震发生。 (四) 卷云 类似于龙卷风形体垂直于地面,或类似于垂直向上的烟柱,对其地震的成因机理还不太确定,也没有关于对其震中的确切说法,大约预示着几天后会发生地震。 (五) 鱼鳞云 由较大云团形成的松散类似于鱼鳞状的云体,往往与多条云同时出现。其云体颜色深浅明了,有的观点则认为浅的一端下方垂直区域为震中,并预示着近几天后会出现地震。 (六)团块地震云 这种云是震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作为震前预测还未有记载。 地震云的预测机理 地震云的长度决定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常则近,短则远。地震云的颜色越深,则地震的深度就会越深 。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离震中就会越近 。 历史回顾 17世纪,在我国的古籍史册中就已经记载了关于“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地震预云测记录。还有1935年的我国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也记载了关于“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的地震云预测地震记载。
具有真实的观测记载抄录如下: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 2008年05月09日,山东临沂不知形状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范围鱼鳞地震云;06月01日巴士海峡6.3级地震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前一个半小时宜宾惊现地震云,宜宾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 2008年10月3日,宁夏固原连续三次发生4级以下地震,属同一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现条状地震云,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6.6级地震。” “目前,对于地震云预测的研究还未构成系统化,而在民间的研究者中,我国和日本首先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工作起始于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后期,到目前为止,成功案例有十几个,而大部分都集中于日本。在地震过程中出现的地震云案例就有数十个,更为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专家,而是一位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先生,他曾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灾区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云层,并对此进行了云层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然而,这种云层大多出现在震前的几天,以后凡是只要有这种云层的出现,总会伴随着地震的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层形体称为“地震云”。 于l948年的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出现了一条非常异态的带状云,像似把天空分成两半,界线明晰。此怪云被时任奈良市的市长看到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市长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市长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气象学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市长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队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两、三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结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 关于地震云与其他云层的区别 由于各种地震云的形态与气象学中的常见云体相似度很大,所以很难区分清楚。中国的某些著名气象学家在地震云未定论时运用经典气象学对现已知的地震云做出了下列的解释。
单条地震云为喷气式飞机所喷射物样痕迹、多条平行震云、鱼鳞震云为透光高积云、为絮状高积云、卷震云和多条放射状震云为卷积云、团块震云为浓积云。既然这些形态的云并不是全部可以牵强使用气象学解释的,那么应该怎么区别呢?下面就是一些根据统计学和概率学得出的非完全性结论:
1、地震云出现时多为多天连续形态转变,而非一种震云形态的固定出现。
2、出现地震云几天后天空常出现完全万里无云的镜像。
3、地震云的形态多与当地正常大气环流不符,如“卷震云出现时气压高,空气适度低”、“鱼鳞震云、平行震云出现后下雨”等。
4、地震云出现多为6000米左右,而非多种高程。
5、地震云伴有较强的余震,地震云出现时也会同时出现多种形态同时出现的情况。
民间观测报告
“于2008年30日下午的2时,宜宾李豆腐冬泳队一行16人,从宜宾春畅坝下水向历史的名镇李庄游去。当队伍游到盐坪坝附近时,也就大概是:北京时间2008年8月30日15时左右,游在队伍后面的老莫通过观天及对网上关于地震云的知识了解,向身边翠屏区审计局的李斌和宜宾市工行的唐国强说:“发现了天上的地震云,审计局的李斌当即表示了强烈的疑问。老莫回家后得知:“北京时间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据说鱼鳞云的出现会在2至6天内有地震发生,鱼鳞云的震级大概在4至7级左右 。”
前一篇:地震云与地震预测
后一篇:天气异常多观察,预防灾难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