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淡定如山、波澜不惊的《定风波》

(2014-09-29 21:24:19)

淡定如山、波澜不惊的《定风波》

苏轼是宋朝的大才学士,然仕途极为坎坷。因才高八斗,多受妒忌而仕途备受阻滞。他于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极得主考官欧阳修称赏,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治平三年,英宗欲召人翰林,宰相韩琦以为其大器,日后必大用,不宜升迁过快,故命直史馆。政治上又因主张相左,多遭打击。神宗熙宁年间,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遂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三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佑年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绍圣间哲宗亲政,打击元佑党人,再以“讥刺先朝”罪远謫惠州儋州,流放岭外七年,处境极为困厄。他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始终持有一种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是这样写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的大意是说,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子打着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慢慢行走。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怕什么!披一身蓑衣,任它雨冷风寒,足够在风雨中潇洒地度过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情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归去,没有风雨,也没有朗晴。
词的上片写遇雨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发:那骤雨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心中抒发的是“不怕”的雄强气慨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坚强。下片写雨晴所见所思:雨霁,日出,风雨阴晴的消逝,抒发出自己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狂之态,对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的坚强意志。词作就这样通过行程中遇雨时的所作所为,以意兴超旷的词句,透露了词人不以世事萦怀、淡忘得失荣辱的旷达胸怀。
阅读词作上片,要能够读出词人面对风雨那泰然自若的潇洒英姿。词人在前面小序中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写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特性,而这特性正是词人因具有超脱荣辱得失的坦荡达观胸怀所炼就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起句立即点明了“遇雨”这个主题!“穿林打叶声”,把下雨这个场景写得既鲜明又生动,有视觉,又有听觉,看见雨如一条条细线在树林里穿落,雨点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词句内容丰富,句子效用率很高。但是,这句的句眼是“莫听”这两个字!、莫听,就是别听,就是不管它的意思。行进途中遇雨,词人持的是一种若无其事的心态,显得很洒脱。这就显示了词人那种超脱、倔强的性格。用一场自然现象来刻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融合得这么自然,确实是没有非凡的文学功底不能成就的。这样,词人还感到不够尽味,进一步写出“何妨吟啸且徐行”。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词人不仅若无其事,还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悠然而缓行,如此从容潇洒的情态和神态,确实让人感到词人不凡的人格与情操。“竹杖芒鞋轻胜马”,精神一好,一切事看来都是非常轻松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下了雨,道路泥泞,行程受阻,行进应该是比晴日时困难,马匹走起来显然就慢起来了。但是,词人却没有受到骤雨的影响,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起来却轻松胜马。三句两比较:天下雨阻行程,词人是若无其事,吟啸徐行;道路泥泞难行走,词人却是感到轻如胜马。词人是如此的自信,词句如电光石火般地闪耀出他那坦荡达观的胸怀。“谁怕”?就是说:“我不怕!”如此肯定,如此自信,如此胸有成竹,真是令人佩服至极!“一蓑烟雨任平生”,此结句回应了前面“谁怕”一句,从而深刻地点明了词作的主题。词人告诉我们,他不怕风风雨雨。他可以披着蓑衣出入这风风雨雨,表达了他听任生活变迁也能泰然处之的自信,透露了他超然淡定的胸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在这里是指寒冷得透彻肌肤的春风。这一阵寒冷的春风使得词人从醉酒中醒了过来,感到身子有一点的微冷。更令人高兴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到了傍晚天不再下雨了。这里与上片的遇雨成了对比,又揭示了下片“雨晴”的主题。雨后放晴又给了词人什么启示呢?“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就指风雨兴起的地方。萧瑟,就是风雨吹打之声。词人为什么要回首?这里有一种“笑问”的用意,怎么样?你会兴风下雨,现在呢?你怎么不下了?这里透露了词人对风雨持冷笑态度的情态。意思是说,风雨呀,你想阻止我们前行,结果,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从而表现了词人那种高傲的神态。一切都过去了,现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句是词人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词人的心中,根本就不理你是风雨交加还是一片朗晴,任你云卷云舒,词人就是宠辱不惊,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就这样,词人那超脱荣辱得失、开朗豁达的襟怀跃然纸上。
这首词写在词人谪居黄州时,乌台诗案劫难刚过,仕途极度沉沦,但词人倔强犹昔,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无论是风雨摧叶的逆境,还是晴光相迎的顺境,由此亮出了词人那旷达、桀骜的人生。

这首词把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进行有机的联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为一体,把日常生活小景的描写与它所寓含的深邃哲理融合无痕。词作写的是道中遇雨,这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小事,但在词人笔下,普通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琐事却如电光石火般地闪耀出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风雨被赋予了人生际遇的象征意义。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风雨阻止前行,打击阻挡仕途的通畅,挫折、贬谪,外放、入狱,皆如暴风骤雨之疯狂与险恶,词人就借此表达了对自己人生中的坎坷遭遇的不满与愤慨。尤其是,词人对一场骤雨的态度,正是深刻地显露了他的刚强性格和淡定如山、波澜不惊的旷达胸怀。上片的“莫听”、“何妨”、“轻胜马”、“谁怕”、“任”,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风雨,我就是这样的等闲视之,它不能使我屈服,我依然前行。词人面对风雨泰然自若,倔强地表现出他受挫折后超脱荣辱得失的坦荡达观的胸怀。下片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词人看淡社会人生、无视风雨朗晴的洒脱情怀,寄寓着词人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即景生情,触物兴怀,因小见大,理趣隽永,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准确地表达其开朗豁达的襟怀。全词流畅如行云流水,读来语调轻松自然,情景交融,寓意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词人从遇雨的景象中,迅速地把自然界的风雨转换到官场中的风雨,转换到人生的风风雨雨,给了风雨一个明晰的象征意义,由此透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抒发了自己那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的意志和情怀。风雨中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行进轻胜马,披一身蓑衣,任烟雨茫茫。词人从词句中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词人就是这样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这些都表现出其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纵观全词,词人用情景交融的笔法,把一种醒醉全无、喜悲任由、沉浮不惊、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用象征的手法,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超脱荣辱得失的坦荡达观的胸怀。词人把自然界的风雨赋予人生际遇的象征意义,蓄含着深刻的寓意。以风雨的张狂和给人的困阻,暗喻着一种逼迫、威压的势力。这种势力就是官场中的排挤、打压、迫害的摧残力量。欧阳修的故意回避,韩琦的打压,王安石的不合,“乌台诗案”的狱难,旧派的疑忌,使其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这些官场上的风风雨雨,与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一样,给人以困阻,给人以危难。因此,词人就以自然界的风雨为象征,尽倾自己不屈的情愫。

这首词以鲜明的对比展现出词人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和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狂姿态的桀骜性格。“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自己与同行相比,显示出词人与众不同的情态。“穿林打叶”的骤雨,吟啸徐行的词人,又是一个对比,展现词人泰然处之、安之若素的淡定情怀。山头斜照相迎,向来萧瑟处,又是一个对比。然后以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词人任云卷云舒和宠辱不惊的坦荡胸怀。

纵观全词,豪放不羁,富有个性。所以有人评议说:“王鹏举《半塘老人遗稿》认为’苏轼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常)流所能梦见’。故其词意兴超旷,见出活脱脱的个性和风神,读来,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千秋岁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