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政:一个失败的父亲

(2022-03-17 10:59:30)
分类: 教学随笔

昨天我们学习“宝玉挨打”,忽然想到:在教育孩子方面,贾政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宝玉挨打主要出现在《红楼梦》第33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宝玉在家荒疏学业,不肯陪见官客——宝玉从王夫人处来到厅上,恰遇父亲贾政,数落他见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

其二、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惹下忠顺王府来贾府要人——贾政把宝玉叫来,大骂其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好好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是忠顺王府驾前的承奉之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其三、宝玉淫辱母婢(金钏儿),致人殒命——贾政去送走忠顺王府的使者,遇见贾环乱跑,贾环诬告宝玉说: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三件事撞在一起,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便往里边书房里去,喝令: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

综合宝玉挨打的三个原因,我们发现其根源就是宝玉不按他父亲的希望教训好好读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而是结交非人,不务正业。贾宝玉叛逆行为让作为父亲的贾政彻底绝望。

站在贾政的角度,希望儿子宝玉读书考功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贾家,爵位由长房贾赦承袭,二房贾政继承的是荣国府,贾政的官职是朝廷赏赐的,作为嫡长子的贾宝玉,如果不好好读书以求仕途之路,荣国府恐怕会日渐消耗,以至于衰败。所以贾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合理的。遗憾的是,贾政不懂得教育,一厢情愿,没有把自己的殷切希望化为儿子拼搏进取的动力。

作为父亲,贾政对宝玉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第一、醉心事业,疏懒家务。贾政作为朝廷官员,无论上班还是出差,确实是很敬业的。殊不知,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最大的事业。贾母是奶奶,对宝玉宠爱有加;王夫人虽为母亲,但也是甩手掌柜。贾政作为父亲,必须肩负起养育家庭成员、调和家庭关系、激励家庭精神的重任,但是他回到家里,也多是会会客人,却没有承担起一个家庭支柱的责任,贾府内部的事务,他很少操心过问,感觉他在家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对于儿女们的教养,他也没有承担起责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也。

第二、只要结果,不重过程。《论语尧曰》中孔子谈到“四恶”时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翻译过来就是: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孔子谈的是为政管理之道,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重视过程,不能简单地为孩子定下目标,最后就等着要成绩、看结果。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有时需要的是互动,是浸润,是潜移默化,是反复循环。教育孩子,既需要精神和态度的督促,也需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贾政这方面做得极差,他平常不关心宝玉的成长,不找宝玉谈心,不正面教育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只是偶尔检查作业,做得不好就发怒斥责。试问:作为父亲,你看着儿子成长了吗?你与儿子一起成长了吗?

第三、严苛有余,鼓励不足。教育向来是刚柔相济、赏罚并举:孩子有了错误,就要督促他认知和纠错;孩子有了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我们看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宝玉题写对额,发表评论,简直才情横溢,但贾政对宝玉的才情却表现出矜持、不满,甚至还冷笑嘲讽。当然,贾政所希望的是贾宝玉饱读四书五经、走仕途经济之路,对于儿子题对额方面的才华并不太看重,但他却忽视了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的作用。大观园题对额之后,贾政对宝玉的教育就没有后话,试想:如果贾政事后把宝玉叫到自己房里,跟儿子促膝长谈,先肯定儿子卓越才华,再给他分析贾府的现状,之后引导他树立忧患意识、家庭责任感,进而说明读书考功名的重要性,以贾宝玉对父亲的尊敬和害怕,他未必不受感化;即使一次教育不见效,尚可以反复教育直至成功。贾政缺少的是肯定和渲染,更多的是批评和惩戒,这恰恰是教育的偏颇。

以上看法仅仅是就书中的内容产生的感想,与原作者的创作宗旨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