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

(2020-06-19 16:09:25)
分类: 教学随笔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


 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二、使用通感,把抽象的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会系统地学习。文中有两处比较典型的通感: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使用通感描写音乐的典型古代诗文是刘鹗《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三、用景物来烘托音乐的效果。这些景物渲染宁静气氛,恰好从侧面烘托音乐的感染力。

     苏轼两首描写音乐的诗词鉴赏: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字引出”“”“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两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音乐的感染力。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些景物渲染出刹那的宁静气氛,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四,用听众的反应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或写听者的精神活动,或写听众的喝彩赞赏,都是从侧面写音乐感染力。

  例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典型以听众反应来侧写音乐的例子。

  再如:李白《听蜀僧濬jùn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中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这就是以听着的感受侧写琴声的美妙。

这首诗除了以听者感受侧写音乐之外,还使用了用典、以声写声、景物烘托的手法。 

又如,《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唱完之后观众的反应,恰恰表现了王小玉说书的精彩震撼: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 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五、使用典故,引发联想和想象。

  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2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3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4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5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6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7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8坤山:一作神山。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9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10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1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