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史第五讲
商周金文书法
商周金文
? 商周金文,指的是商代晚期和西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名称得来
?
金文就是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铁器为恶金)。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
钟鼎文
?
金文也称为钟鼎文。因为青铜钟和鼎是青铜器中的大宗,也是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钟鼎款识
?
商周金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的范围
?
其实,商周青铜器包括钟鼎之外的多种器物,如容器、量器、酒器、兵器、货币、印玺等,其上也多铸刻有铭文,统称为金文。
金文研究的历史
?
宋代金文研究
?
金文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西汉张敞曾考释周鼎。宋代金文之学盛兴,出现了著录和研究青铜器的专著,如欧阳修《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赵明诚、李清照《金石录》等。元明时期金文研究一时衰微。
?
清代金文的研究
?
清代汉学风行,崇尚考据,金文研究随之复兴,著录和考释铭文的书籍数量远过前代,名家辈出。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等。
?
近代金文的研究
?
清末以来,研究金文的学者更多。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金文丛考》、《两周金文辞大系》、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日本白川静《金文通释》等等,各有贡献。近年编著的工具书,如周法高《金文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汇集了已发现的金文材料。
金文研究的意义
?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一类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
青铜器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金文研究的方法
?
只有按照古文字学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具体地研究青铜器铭文在各历史阶段之字形特点、修辞、语句、文法的习惯及其演化过程,才能较深刻的理解此种文字。
?
即使是从青铜器研究角度来观察与认识金文,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古文字规则去做深入的钻研,而没有简易的道路。
金文与甲骨文
?
目前所见考古发掘出土的有铭青铜器,以殷代即商晚期为最早,但有少数传世的二里冈上层期的青铜器也铸有铭文。
?
一般人们以为,金文要比甲骨文晚,实际上从商代中期即开始有铜器铭文来看,金文比甲骨文时代还早,或者至少同时。而且从金文字形比甲骨文更为象形,这一点来看,似乎比甲骨文更为原始。这是应该注意的。
金文文字的书法特征
?
1、商周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
2、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只有少数用刀子直接刻在器物上在文字,笔画才是细细的线条。
?
3、跟甲骨文一样,形体结构还没有定型化,一个字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异体,但笔画已趋向简单。
?
4、形声字大量产生,并开始在造字方法上取得优势。
金文的分期与分区
?
按时代分,可分为商代金文、西周金文、东周包括春秋、战国金文。
?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地理不同、文化发展各异,又可以按地域进行区域划分,而分出三晋文字、齐鲁文字、吴越文字以及后来的楚系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
商代金文
?
商代前期及其以前的金文
?
现在发现的属于早商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是传世之器,而非发掘品,故而其真伪问题受到学术界的争议。
?
我们认为,商代前期青铜器上有铭文是应予肯定的。发现甚少的原因首先应该是由于此时期在青铜器上铸铭尚未成为风气。其次也与迄今很少发现较大型的、保存完好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墓有关。
?
商代晚期金文的主要内容
?
(1)这一时期的金文大多数是族徽。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族属。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
(2)另一类是纪念或祭祀的祖先名字。
?
(3)在一种是族徽文字与作器者名字相结合。
?
商代晚期金文的外在形式
?
字数少。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
商代晚期较长铜器铭文
?
商代晚期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
“亚”字形
?
铭文与“亚”字形相结合。文字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者尚有不同的见解。
?
被祭祀或纪念者名字
?
铭文中有祖先名字。
?
即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癸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
商代金文的书法特点
?
商代金文的字法
?
这一时期的金文有较浓的象形意味。尤其是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名词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如表示人体形象的文字,头部常作粗圆点,腿部作下跪形状
?
。这种字形并不表明此时文字还处于原始阶段(这从同时的或较早的甲骨文字即可得知),而只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
?
商代金文的笔法
?
绝大多数笔画浑厚,起笔、收笔多为露锋,即首尾出锋,中间肥润而两头尖利,一些文字的收笔转折处多有波磔。
?
商代金文的章法
?
字型大小不一,布排错落有致,铭文布局亦不齐整,竖成列但横不成行。
?
西周金文
?
西周金文的分期
?
按照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我们将西周的金文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1)早期:武、成、康、昭
?
(2)中期:穆、共、懿、孝
?
(3)晚期:夷、历、宣、幽
?
西周早期金文
?
西周金文早期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武、成时期
?
第一阶段,主要是武王、成王时期,到康王时期(约偏早)仍有部分器铭具有本阶段特点。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多的字数很少的族氏铭文及其与先祖曰名组合的铭文。铭有此类铭文的铜器,多数当属于商亡国后臣服于周人的商朝遗民。但自此阶段开始,长篇与较长篇的铭文已多了起来,内容关系到许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实及当时的官制,军制等。
?
第一阶段的文字特点
?
从总体上看,此阶段金文扔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持点。首先是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列而横不成行。字形大小仍不均匀。象形性还较强。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所有这些均与商金文近同。上述特征可从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与成王时期的何尊、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时期(约偏早)的作册大方鼎的铭文中得知。
?
第二阶段:康昭时期
?
第二阶段,康王、昭王时期。此阶段铭文多为较长篇或长篇,内容范围与第一阶段较长铭文相近似,亦多关系当时的战争、政治、封赐等重要史实。族氏铭文已少见。
?
第二阶段文字特点
?
与第一阶段铭文不同的是,多数铭文排列较第一阶段规整,不仅竖成列,而且横也成行。但仍有部分铭文由于每竖行字数与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总体较整齐的情况下显出个别的不整齐。
?
此阶段铭文有两种字体形式。其一,字体笔画仍显浑厚,还有明显的波折,部分笔画仍作中间粗两头尖形。如康王廿三年之大盂鼎铭文。
?
其二,字形一改过去较浑厚、豪放的书风而为规整、拘谨。多数字笔画均匀,但仍有一些字点画上作粗肥笔,如天字上一笔,王字下一横,才(在)字横画与竖笔交接处等皆是,此外有的字右边捺笔仍有波折。此种形式的铭文大致出现于昭王时期,如御正卫簋与启卣铭。
?
另外的文字变化
?
以上两种字形属于本阶段之主流。但本阶段铭文另有一种较松散的形式,每竖列字数基本相同,但因其字大小不一,横排基本上不齐整,字形亦有波折,似仍具第一阶段遗风。惟笔划较细,且多圆笔。
?
西周中期金文
?
西周中期金文,记录周王于宫廷进行册命之礼的铭文始出现,并渐成套子。“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文辞始流行。本期只有极少数铭文后铭有族氏名号。
?
字体形式则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
(1)第一阶段:穆、共时期
?
(2)第二阶段:共、懿时期
?
(3)第三阶段:懿、孝时期
?
第一阶段:穆共时期
?
以《长囟盉》铭文为例。
?
第一阶段,主要是穆王时期,共王时期部分器铭仍有此阶段特征。铭文基本上沿袭以上所述昭王时期出现的那种小而规整、拘谨的字型,总体显现出一种整洁的风貌。文字的象形性己甚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状而下肢向下伸展。
?
第二阶段:共懿时期
?
以《墙盘》铭文为例说明。
?
第二阶段,共王至懿王时。部分器铭于铭文布局之规整程度及字形结体上尚留有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但笔道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方向发展,波折与粗肥笔画皆已不存在,这显然是为了使书写更加便利。而在字形上也相对上一阶段拘谨的形式有所变化,显得较宽松,此种风格的铭文可见于共王时的墙盘铭文。本阶段另有一些器铭风格较别致,布局上均比较散漫,虽已无波折与肥笔,但字体比较开扩、敦厚。
?
第三阶段:懿、孝时期
?
以《十三年兴壶》铭文为例说明。
?
本期第二阶段的铭文亦存在规整与粗犷两种风格,而以前者为主流。但在本期末叶约孝王时,又已出现西周晚期金文的形式了。
?
西周晚期金文
?
西周晚期金文,在时间上即指夷王、厉王、宣王至幽王时期。
?
西周晚期金文内容特征
?
(1)篇幅较长:本期有较多长篇铭文,宣王时出现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长达四百九十九字的铭文,记宣王对毛公之诰命。
?
(2)涉及内容:这一时期的金文内容多为套子化的廷礼册命。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方面内容亦较多见。
?
(3)成语嘏辞:本期铭文末尾多有套辞,盛行“万年无疆”、“万年眉寿无疆”、“眉寿万年”等之类辞句。特别是本期还有许多器铭属于韵文,颇有特色。
?
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特征
?
(1)布局章法:本期铭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在少数器铭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长方格,表明当时在制范时是采用先画格后按格作字的。
?
(2)文字特点:字呈长方形,大小相等,笔画均匀,横成行竖成列,排列整齐。本期字形特征较明显: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仅个别字,如“天”字上一横,“旦”字下一横仍有作圆点状的,“丁”字仍多写成圆点。此种金文字体旧或称为“玉箸体”。由于字形典雅,行列整齐,所以本期铭文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如上文所言,此种“玉箸体”实源起于中期末叶,但在本期才盛行。如:夷王时的史颂鼎铭文,夷王或厉王时期的大克鼎铭文等等。
?
(3)金文举例:《史颂鼎》、《大克鼎》、《害夫簋》、《虢季子白盘》等。
春秋金文
?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与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采的局面。
?
这种情况与周王室衰微后,列国以自立之意识竞相发展自已之势力,国内卿大夫室家亦逐渐兴盛之政治形势是相符合的。
?
春秋金文特点及分期
?
由于历史背景发生变化,自春秋早期开始,西周晚期金文中习见之有关廷礼,册命内容的铭文即已不复见。
?
春秋时期的金文,也可以时代分为两个时期,早期金文和中晚期金文。
?
春秋早期金文
?
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时期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其中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更与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如:晋姜鼎、齐侯匜之一、鲁伯厚父盘、曾侯簠等等。
?
春秋秦国金文
?
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尤与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在字形结构与风格上很相近,这可由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之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鎛铭文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相比较得知,如上文所言,这说明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王纖地区内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
?
春秋早期金文地域特征
?
其一,部分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形亦不规整,大小不一,也非皆长方形,如苏甫人匜、匽公匜、郑姜白匜。此种字体,可能较接于当时流行的俗体,或称手写体,而上述与西周晚期金文相近同的规整的文字当属特意加工的,比较郑重的正体。
?
其二,淮河、汉水流域与汉淮间诸国,如陈、楚等国,有的在春秋早期即较明显地体现出与西周晚期不同的风格。如《陈侯午敦》铭文,又如楚赢匜铭文,文字皆大小不一,多曲笔、并有故意将笔画拉长之趋势。
?
春秋中晚期金文
?
至春秋中晚期,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同地理区域,甚至区域相邻的不同国家间的金文也有了较大的差别。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将这一阶段金文大致分四个区域作概述,这四个区域即是东方之齐鲁、中原之晋、南方诸国和关中秦国。
?
东方齐鲁金文
?
齐国金文形式丰富,如《齐侯四器》,字形瘦长而工整,笔画流畅,竖笔往往长垂而迂曲,显得庄重而又典雅。而《国差黵》铭文、传世之《洹子孟姜壶》铭文,字形较方、笔画舒张,风格比较豪放,布局较为草率。前者是可以加工的艺术体,后者是普遍流行的俗体。
?
鲁国谨遵周礼,风格稳重而敦厚,然个别字体笔画亦迂曲,布局多显得较宽松,体现了时代特点,如《鲁少司寇盘》、《鲁大司徒匜》铭文。
?
中原晋国金文
?
中原三晋地区金文,字呈纵势,异体较多,线条圆润,如《栾书缶》铭文,器腹部铭文错金。盖铭记时八字为阴文。再如《长子购臣簠》、《赵孟庎壶》,分别代表了晋国的俗体和艺术体风格铭文,但都字体修长,笔画细劲而流畅,圆笔居多。
?
南方列国金文
?
南方列国是指江淮流域的蔡、许、徐、陈、楚、吴、越等国,宋国虽靠北,但在文字风格上也属于这一范畴。
?
这些国家金文,随意拉长的俗体、修长优美的艺术字体和加鸟虫形状装饰的图案化字体(即所谓鸟虫书)。如徐王义楚鍴、宋公栾簠、楚王子申盏。吴王孙无壬鼎,蔡公子义工簠、许子妆簠。楚王孙遗者钟,越王勾践剑铭、越王州勾剑铭、楚王子午鼎铭、吴王子于戈铭等。
?
春秋秦国金文
?
秦国金文,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特点,文字舒展,笔多圆转,字型规整,接近《石鼓文》和后来秦代的小篆。秦公簋铭文,即是本阶段秦金文的代表。
?
战国时期金文
?
经过春秋中晚期的动荡、分化,战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演化均发生飞跃,传统的贵族政治转变为新的集权政治,新兴的地主阶层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这种形势反映到铜器上,不仅礼器制度发生一定的变化,铜器铭文的内涵相对春秋时期亦有很大的改革。
?
战国金文内容特点
?
战国早期,在铜容器上铭有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之类的套语,已经少见,吉祥套语不见踪影。到战国中晚期,一般铜容器上多记铸器事由和器主及“物勒工名”,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 量器上多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等。
?
战国金文承载的器类
?
铸有战国金文的器类,礼器少见,多见兵器和量器。尤其是战国金文中兵器铭文是一大宗,不仅是研究战国时期军事战争的有用资料,也是考察者一起是文字书法演变的重要工具。如齐国兵器铭文多铸铭,文字较粗犷;楚国兵器铭文有鸟虫书字体等,都是这些兵器文字的书法特征。
?
战国金文的文字特点
?
战国金文文字,多数是在铜器铸成后用利器在器表刻出来的,且多出自工匠之手,随手刻成,故形体不规整,笔画细如芒发,字迹较潦草,俗体字亦较多。战国中、晚期金文字字形亦因地区不同,在字形与结构上有不少差异,西周春秋文字形体在此时已被地方性俗体取代。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形声字于此一阶段金文中繁生,铭文中大量使用假借字。
?
战国齐国金文
?
齐国金文带有春秋中晚期的部分特征,瘦长、工整,行笔多方折,厚重俭约,如陈曼簠铭文、十四年陈侯午敦铭文、陈纯釜、子禾子釜等铭文。
?
战国三晋韩赵魏金文
?
三晋(韩、赵、魏)金文,字型规整,结体长方匀称,笔画圆转细劲,端庄、舒朗的风格,如韩器骉羌钟铭文、魏器令瓜(狐)君嗣子壶等。
?
战国中山国金文
?
中山三器,指中山王错鼎、中山王错方壶和倿螆壶,文字形状造型优美,结体修长、细劲,点画之间有修饰性点缀,堪称战国铜礼器铭文中最具艺术性的美术体。
?
战国楚国金文
?
楚国金文,前后有变化,战国早期、中期时,楚国金文字体仍保留了春秋时期南方金文的那种硕长的形体特征而较为宽阔,笔画迂曲、流畅,如楚王醔章镈,与同时期的北方金文相径庭。至战国晚期,楚国金文形体多已变得扁平,笔画较短多弧笔,显得松散、草率,同早、中期楚国金文相比已形成明显反差。
?
战国秦国金文
?
商鞅尊、虎符文字
?
秦国兵器文字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