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水城新津书画
水城新津书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30
  • 关注人气:7,5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圣羲献父子的传奇故事[精]

(2011-04-30 10:33:17)
标签:

书圣

羲献

父子

传奇

故事

萍踪浪迹

转载

新津

张体华

文化

分类: 讲座

书圣羲献父子的传奇故事[精]

书圣羲献父子的传奇故事[精]



《兰亭》名天下  《洛神》传千年

                     --中国书坛圣人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传略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在会嵇山下,清流之畔,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帖》。在后人看来,这是中国书坛伟大的纪念日。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公元303---361年,享59岁。史称“书圣”。官至右军将军,后人尊称其“王右军”。由于与当朝命官王述不和而辞官,回归故里会嵇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早在幼年就从卫夫人(铄)学习书法,后来又云游各地,得见李斯、蔡邕、钟 繇、张芝等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增损古法,裁成今体”。经过精心研练,从而一改汉魏以来拙朴的书风,书品以妍美流丽问世,使书法的线条更加丰富、完备;更加具有抒情功能。历代刊刻丛帖不计其数,但真迹无存。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代表了魏晋时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兰亭序帖》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帖》等。乃王羲之的行书极品。兰亭在今天的绍兴西南兰渚山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倬、支遁等41位友人,会集兰亭,流觞宴饮、赋诗唱和。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即兴为诗集作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体遒媚婉丽,翩然多姿;笔势纵横变化,雄秀之气,纯出天然。相传此帖乃是王羲之酒醉之时所作,下笔如有神助,日后王羲之又重复书写了十多次,但均不及原稿,遂不复誊清。

    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甚至采取卑鄙的手段,叫御史萧翼从永欣寺僧辩才处骗到《兰亭》,又命欧阳询、虞世南、楮遂良等唐代书法家临摹多本,分赐近臣。唐太宗死后,原本《兰亭》陪这位皇帝进入昭陵,遂使真迹失传。存世的唐摹本是冯承素的“神龙本”最为逼真,精心钩摹,行款疏密、毫芒转折、点画映带乃至墨色浓淡,细腻入微,清晰传神。虞楮临本亦负盛名,为世所重。

    王献之,344----386,仅42岁就英年早逝。字之敬,乃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曾经担任太守、中书令等高官。当代的林散之讲:“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对羲献父子,史有褒贬。唐太宗推崇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纵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但书法历史评论家认为,这个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近代的沈尹默评论:“子敬耽精草法,过于其父,而真行有逊色。王羲之书法平正中见险峻,献之书法飞动、超逸。黄庭坚评价: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称前者严整而后者洒脱。

    唐代著名的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书议》中称: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在书法历史上学习王献之学得最好的代表人物是宋代的米芾。

    献之尤其擅长行、草,也精通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此赋的作者是三国时的曹操之子曹植,辞藻华艳,描述女性之美。当时献之用麻纸书写,至唐代已经烂残。仅留13行。仅为全赋的四分之一.历史上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评价此赋:“字画神逸,墨彩飞动。”

    总之,羲\献父子的基本特点是:羲字变革钟繇而存古意,献之变革其父而消古意。

                                 丁立平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