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展子虔《游春图》成于约1300多年前的隋朝。
2.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成于1000多年前的宋朝。
3.
元曾巽申《大驾卤簿图》成于700多年前的元朝。
4.
明宫廷画师《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成于600多年前的明朝。
5.
清宫廷画师《乾隆八旬万寿图卷》成于200多年前的清朝。
------------------------------------------------------------------------------
一、千秋春意
展子虔是隋时的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咫尺有千里趣。”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如此绵密细笔,即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代表了早期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自此后变得青山绿水、工整细巧。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游春图”的画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画。
奇的是已隔了千秋的天意人世,隋的人仍在春风里游冶。现在看来,真是艳啊,艳在一个千秋不变的春意。
-------------------------------------------------------------------
二、红尘远道
观《清明上河图》总让人想起一句话:“有限的社会而涵无限的风景,这即是人世。”
打开清明上河图,看一看,找一找,寻一寻。故事里的人物已遗落在哪条街巷,哪个坊间,哪家院落,寻常巷陌可有笑语晏晏,画堂朱户里可是赏心乐事?
城中的繁华紧要处,有骑马的坐骄的推车的担担的,锔锅的卖碳的,卖葱的卖蒜的。真是好温柔的去处,这即是礼乐的人世风景。骑马坐骄之人与贩夫走卒两不相侵,各自相安,各有秩序,这温柔世景是在人的内心深处,因为君臣有义、父慈子孝、夫爱妻敬、兄友弟恭,人人都有一个“名”,名必对应、平衡、得宜。人的内心相对平衡安稳,才可以这样担着担子提着蓝子从容地讨一份生活而不觉得贫贱愁苦。迢迢的人世大道,从《清明上河图》里读得到,那一种感动有时会溢满双眼。
此幅长卷带给人无限的风景之感,还因为那一时期的辉煌俊逸后世无法超越的词作。
一千年倏忽过去,风物变迁,人事散尽,不散的只有张择端这绢上的红尘沸沸,迢迢远道。让人恍然觉得清风明月依旧。
---------------------------------------------------------
三、礼乐文明
卤簿指的是古代皇宫仪仗队,宋代卤簿分为四等,大驾卤簿列为第一等礼制,专用于郊祀大礼。北宋画院绘有《大驾卤簿图书》,为便于官吏将士演练礼仪,宋太宗命人绘制了3幅《卤簿图》,珍藏秘阁。宋仁宗时,重新制定大驾卤簿礼仪,编写了《图记》10卷。
款署元祐五年八月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臣曾巽申纂进的《大驾卤簿图》,推算他是依照宋人的卤簿《图记》重新绘了一遍。
礼乐制度始建于西周,曹操曾于《短歌行》描绘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旦“制礼作乐”,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如仪仗队“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大驾卤簿图》是礼乐文明的一个最初的缩影。
-----------------------------------------------------------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在宫廷绘画中有一类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此幅便是其一。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明代帝王之家过年时,在宫内假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明宪宗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朱见深治国平庸,生活奢靡,但酷爱绘画。但他的性格安静、谨慎、宽和,信任大臣,性格中有仁厚的一面,清人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终成化一朝,政局基本上比较平稳。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年间为太平盛世。
这幅写实性的行乐图,描绘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这也是一幅明代民俗面的代表作。
每每看行乐图的内容很有意思,帝王贵妃往往把自已平民化,他们觉得行乐便是回到民间,将自己置身于街市肆声中,享受清平。真真是造化弄人,地上的平民只恨不能生在帝王家,而谁知帝王的夜夜清梦竟是那平民里巷的渔樵耕读。
摘编自“杨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