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今天,日历上就不再会有2008的字样了。
2008真是诡异的一年,天灾人祸不说,我自己就霉的不行。在西藏朝了那么多佛,还是继续霉着。说明临时抱佛脚是没什么用的,或者是西藏的佛祖们听不懂汉语,再或者就是他们也分地盘的,管不着我们这。其实朝佛的时候我什么愿都没许,单纯拜拜而已。
昨天在MSN遇到JASMINE,说今天请假休息,聊了会最近只要放假都在购物,上海生活实在无聊,SHOPPING是唯一的娱乐。然后我突然想到那个远东最大的屠宰场,说想去看看,就定在今天了。
那个著名的屠宰场今天改成所谓创意园区,已经对外开放了。我知道它是5-6年前了吧,那时候工厂还是工厂,似乎在制药,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就已经开博写到它了。建筑气派,气氛诡异,他们经常半夜溜进去练胆。谁想到这工厂摇身一变,成了创意园区,弄点设计师来开个工作室,卖卖东西,也走走秀。
虽然离我家挺远,好在有轻轨,海伦路下来走个十分钟就到了。有条河,在上海凡是这种脏兮兮的小河我一律称为苏州河,所以就当它是苏州河吧。我一直都爱看老工厂,北京的798和上海的田子坊之类看过不少,唐山的钢铁厂陶瓷厂也参观过不少家,可是确实都不能和这家比。压迫感和阴森感都是一流的。
就是一块牌子,毫无感情的叙述,也让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59120157841437/A/1/m.jpg
一楼有几家店铺,跟一般商场没什么区别,立柱很特别。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59120157841438/A/1/m.jpg
除了零星的店铺外,空旷的中庭摆上了几个现代雕塑,可是完全不能和建筑本身相比。展览在这种地方很难压的住场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60741355528751/A/1/m.jpg
二三楼却是空荡荡的,保留了工厂较多原有的面目,过几年也许就会被铺满了,也就没啥意思了。
整个工厂的结构很复杂,宛如巨大的迷宫。墙与柱子都格外粗大,仿佛是从整块岩石中开辟出的一块块空间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59130157841441/A/1/m.jpg
这块地面粗砺很多,旁边有牌子写牛道。好可怕,这就是牛的死亡之路。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59130157841440/A/1/m.jpg
顶楼的T台还不错,这种地方,再大牌走秀都够了。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60731355528749/A/1/m.jpg
每个细节都和整体风格完美融合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60741355528750/A/1/m.jpg
对面的厂房也是属于屠宰场的,也非常的美。凭直觉设计师一定不是中国人,就当我崇洋媚外好了。回家搜了下资料,果然出自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手笔,由上海余洪记营造商于1933年承建,后被多个单位使用,直至被废弃。2002年,它被一个年过七旬的社科院老工程师无意中发现,2005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其实好多年就有很多小设发现了这地方的特别之处,只是人微言轻,谁来睬你,没想到2005年还要通过什么老工程师才能被列为优秀建筑。
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1020615/12307160731355528748/A/1/m.jpg
里面入驻的有布置的耶诞混搭民族风的餐厅,吃的人还不少,我是很难想象在这里用餐的感觉。整个工厂一直飘荡着鱼香肉丝的味道。似乎还有法拉利的会员俱乐部,有家小小的设计公司,我失业那么久了,是不是应该推门进去问:要不要招人。
现如今漂亮的老厂房都被改造成时尚坊,创意园区,可是时尚大多无趣,创意也寥寥,唯一能看的还是这些厂房本身。
今天实在是入冬来最冷的一天,在空旷的顶楼晒了一会不暖的太阳,匆匆回家。
没想到2008年的最后一天参观了屠宰场,满应景的
百度搜来的,一并帖在这里:
这样的屠宰场在世界上仅有三个,英国一个,美国一个,还有一个就在上海
当初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建造这个规模最大的宰牲场也是有一番故事和波折的。1873年的时候,当时上海还没有现代化的上规模的宰牲场,私人屠宰场卫生情况恶劣、设施简陋,使得牛疫经常发生,而且市面上销售的肉类都没有经过检疫,市民恐怕有社会公共卫生危机发生,当时的纳税市民代表就向政府当局建议设立都市宰牲场,于是工部局决议以五千两白银作为建筑费用,后来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而作罢。到了1882年冬天的时候,法租界工部局准备在大马路上建一座公共宰牲场,并请工部局参加,将私人屠宰场并入这一公共宰牲场。当时的工部局以选定的地点较远,不方便公共租界的肉类供应为由,没有答应。到了1891年的时候,这件事情又被重提,可能是民愤较大,于是,就在当时虹口斐伦路买了一块土地,并当年动工建设,到了1892年时候竣工,共花了两万多两白银。
这个屠宰场据当初资料显示,规模还不是很大,有三间屠宰间,还有三间冷冻室,就是冷库,为砖结构,屋顶有铁轨可以运输已经解决了的牲畜,每天可以宰牛72头,宰羊102头,而宰猪的地方是分开的,每次可以宰杀40头。只有一个临时的养殖场,以供宰杀之前检验,当时做事情还算一字一板。建成一年下来,宰杀了7788头牛、14792头羊、1498头牛犊还有615头猪。到了1893年的时候,这个公共宰杀场就显的有点小了,跟不上了时代的步伐,于是又买了附近的六亩地进行扩建,整个工程1894年竣工,可同时容纳400头牛,还有数百头牛犊和羊,甚至还有了专门的草料储藏室。可是当时的工部局卫生处依然觉得环境恶劣,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宰牲需要,每年都提案要求再次扩建,到了1931年的时候,终于此事有了结果。于是就在虹口的沙泾路,工部局购买了十八亩土地,一个现代化的宰牲场就在这里得到了建设,1933年冬季竣工,共花银三百九十三万二千余元。建筑内部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市场正对海宁路。
当时的材料记载,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全部是钢骨水泥结构。养殖场内可容纳1000头牛、1500头羊、300头牛犊还有500头猪,每天可以宰杀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说是规模最大,即使是现在也是可以比一比的。
宰杀的方法也是相当先进,用22口径的枪击毙牛,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这样显得更为人道,牲畜被宰时也少了许多痛苦,对肉质口味的提高也有帮助,根据当时的工作日志记载,牲畜被宰前还要有二十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牲畜不会过度恐慌和紧张,体内排出的毒素也会减少,可见当时宰杀的技术是如何科学和先进。
不仅如此,牲畜在被宰前后都要检验,肉质也分为三种,最好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被加盖“劣品”,被销毁的废肉,工部局将给予补助费。即便是冷库,规模也是巨大的,共有四间短期冷藏库和两间长期冷藏库。
而在马路对面则是废肉抛弃所,这个两楼的设备也是相当现代化,蒸汽熬油的设备,直接可以加工猪油,因为是蒸汽熬,所以出来的油,工人们回忆道:“真是雪白雪白的”。所剩的废肉则全部焚烧,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
资料上还显示,美国屠宰场的原名就叫上海工部屠宰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