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界限规则泡沫宝儿 |
分类: 女儿在成长 |
4岁女儿解读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是需要界限的,这是保证孩子安全成长的界限。
这段时间,和几位妈妈探讨过给孩子制定规则的事宜,有时候我们也反思,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是不是孩子缺少边界的制约呢?规矩到底什么?是对孩子的限制吗?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要不要规矩?
想起我的小时候,我是70后,我的家教是严格,规范,家里要整齐,不能在床上玩,父母常说的是,做什么事要认真,要有做事的样子,不能吊儿郎当,所以我养成了干净整齐划一规范的样式,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是按部就班,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性格为人处事,拘谨规范。我缺少的是自由的驰骋,自由的呼吸。。。
但是有了女儿后,我的潜在的曾经被刻意压抑的天性迸发出来,我的要突破框框的思维在推拥着我,我要和女儿一起自由畅快的呼吸,成长!
于是,家里的墙面成为我们共同涂鸦的场所,一切可以利用的,刻意制造快乐的,不拘泥形式,我们拿来采用。前年盛夏,女儿2岁,发现在电风扇前搓塑料泡沫象下雪花,我们一起疯玩,尽管那些泡沫打扫起来时多么费事,但女儿想起一个办法,自己在泡沫里打滚,泡沫沾了一身,“妈妈,洗泡沫。” 就这样和女儿在一起总是奇思妙想,天马行空。
说远了,归题。
规则的建立不容忽视,规则不是限制,而是更好帮助我们自由安全生活的界限。恰好,有位特别关注幼儿教育问题的妈妈从QQ上传来一份文件,《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我看了大受启发,说到心里去。
“规则就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
“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的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得到他想到得到的答案。。。。。。,最终成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这样的话不谋而合,我找到了理论依据,我们的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才有安全系数,否则那是混乱,不是自由。
昨天晚上,我把文件中提到的0——6岁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3点和具体6条细则整理文字上墙,形成有视觉影响的规则意识。
补充一点,在学前儿童,把规则制度文字化、条理化、视觉化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文字的内化,0——3岁的孩子还可以图像化,用图示来表示;3——6岁可以将文字展示出来解读,形成视觉概念,不要光用口说,要落实在文字上固化下来,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文字化,有句话说:空口无凭,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一点,规则制定就要遵守,可不是只要孩子遵守啊,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象《贝贝熊系列》里有一篇家庭公约,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而且互相监督,成为习惯,也就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规则。
http://s2/middle/5d8dfdeft878bef2858a1&690
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附上宝儿的解读,昨天和宝儿还有爸爸共同阅读)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宝儿:就是别人不允许不能动别人的东西。)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宝儿:就是不能抢要轮流,排队,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宝儿:就是要给人说对不起,也要他们对我说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