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南小学教研室“双减”工作落实部署会议纪要

(2021-09-07 15:58:30)
标签:

教育

分类: 我的足迹

   丰南小学教研室“双减”工作落实部署会议纪要

9月6日丰南小学教研室,组织学习讨论了中央近期有关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系列改革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本质工作,做出了落实“双减”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

一系列动作:

今年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系列改革和转向显得非常的急切,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把“双减”督导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

修改职业教学法...

取消学区房...

教师、校长轮岗轮校...

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广电总局发布通知: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抵制高价片酬 ...

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

宣部发出《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

......

传递的信息:

教育要反不公平竞争、内卷化、反垄断、反入侵,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强调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技术人才,强化对学生社会责任、担当,信仰、人格的培养。加强审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抵制低俗的娱乐文化的制造、宣传、展播,强化意识形态的的引领和管理。

反思与领悟:

这不是单一“战场”在开火,而是围绕教育的系统性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我们不要沉浸在“这会不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幻想里,要早日认清现实,是时候把这场变革,放到更长远的历史、更广阔的背景里去看待了。百年大变局,大变革,从2021开局之年启动,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方能把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人应有的作为:

(师)把人文教育、核心素养、以德树人,旗帜鲜明地放在首位,加强对教师社会责任、担当、信仰教育;加强审美引领和核心价值观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校)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教师精准目标能力、教学策略能力、作业设计能力”三项基本功;每堂课要追求:精准目标有质,体现策略有方,达标习练有得。优化课堂模块结构(每节课安排10--15分钟的练习巩固环节)为减负提供时间保障;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减负提供质量保障。

(课)各学科教学要有机的结合教材特点,强化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加强对学生审美标准的教育,抵制娘化,强化中国硬汉形象。

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反对自我至上,推崇国家至上。加强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培养,学会合群善处,懂规矩守礼节。

学期系列活动:

加强道法课主阵地教学,让品行修练落地生根。开展征集、使用《小学生日常行为典型教育案例》活动

各校教师可就学生,日常缺少基本的规矩和教养,应该纠正的做人做事方法、态度、习惯等现象。如:就餐时对着餐桌打喷嚏筷子在盘子里任意翻捡接打电话没有基本的称呼和敬语到他人家做客,随便翻拿人家东西离家出门不向家人打招呼说明去向等等。从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礼节礼貌为人处事等等方面,抓这些发生在身边细微的具体的不良案例,进行整理、归纳。

一个案例,按【生活情境】【行为选择】【产生后果】【明理做人】四部分进行整理表述。每一部分的表述要严谨,把不合礼节、规则的行为讲清、列全,把危害造成的后果点明。

用评选出的典型案例(再斟酌修改后下发),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班队课、道法课,每节课拿出5分钟时间做纠正学生错误行为专题训练。让学生把明理做人反复记忆,反复习练,理解、认同并付诸于行动,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学科模块课”和“策略案例课”比赛活动。要践行两个理念:一是优化课堂模块结构,每节课安排习练环节,用10-15分钟时间巩固习得,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当堂清实现课堂高效,无课下作业二是落实目标与策略并重理念强调运用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比赛课要三个维度体现:“精准目标有质”、“体现策略有方”、“达标习练有得”教学策略的体现做到“三有”:“策略有课件上有展示”、“策略在教学中有实施”、“策略板书上有再现”。

举行作业研究评比,作业设计要保证紧扣教学重点,精准不虚化;作业设计要保证有质量,有梯度,灵活不僵化;鼓励作业设计“解题→解决问题”、“解答→实践操作”能力、方法培养方向的创新。

 

  教研室按上述指导思想,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指导、巡视、推动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