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琴韵知音

(2009-07-19 00:28:38)
标签:

琴韵

知音

淡泊

高山流水

清弦散文

分类: 散文随笔

琴韵知音

琴韵知音

     这样的仲夏之夜,窗外,雨声潺潺。端坐书斋,想起这样一幅对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闭目而听,似有琴韵从天际流来,如松之风,如竹之雨,如涧之滴,如波之涛。

     琴者,心也,位居四大雅玩之首。追溯琴之起源,有伏羲造琴一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是为流年乃三百六十六日;宽六寸,有如上下东西南北六合;前宽后窄,取之金木水火土五行;音因缓急而分为清浊,浊者宽厚,是为悲,清者高亮,是为喜。想那弘一大师临终所书“悲欣交集”,恰是一场人生况味吧。

    琴为至情、至性、至雅、至伤之物。俯仰古今,凡俗人者皆不能操琴。好琴者或为隐居山林、不谙世事的方外高人;或为看淡世事变幻、超然红尘之士;或为遗世独立、才情满腹的绝世佳人。常常怀想竹林遗韵,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泠泠七弦上,醉听松风寒”是何等心境?七贤之嵇康,一位清高孤傲之士,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据载,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自此,《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琴韵声中,眼前似有胜雪白衣在竹林扶疏处剑舞飘飘,缕缕清寒扑面而过,起落间,黄叶翩飞。

    琴须好材。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号钟",楚庄公"绕梁",司马相如"绿绮"和蔡邕"焦尾琴"。关于焦尾琴还有一段趣话。相传蔡邕浪迹吴越住在一农户家中。一日主妇生火做饭,将一段桐木送入炉膛。蔡邕坐在客堂读书,忽闻火烧柴木之声,知其为良木,赶忙招呼主妇,将柴火取出。待制成琴后弹奏,该琴果然有壮美之音。美琴得之不易,得之亦是天赐殊胜之缘。想那蔡邕定是琴之知音了。世有良木,而识琴者堪稀。“九方皋而无以相马”,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操琴亦须好情妙境。或竹荫婆娑,月移梅影。或松风石上,清泉泠泠。或焚香雅轩,轻烟萦绕。这适宜文人雅士或淑女佳人。还有一人,稳坐城墙,羽扇纶巾,大敌压城之际,调弦为剑,演一出《空城计》。有此气概者,诸葛孔明也。

    琴以无弦为上境。相传陶公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西墙备有“素琴”一张,意即“不奏尘俗之音”,每当朋友携琴饮酒聚会,他便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悠然自得。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真名士,自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弦外之音,无需语言,无需俗声,虚彻清明,挑按中已是心有灵犀。

     初见古琴,那夜,明月皎皎。与三位同学去拜访美术系的一位教授,其所画花鸟在国内亦属翘楚。尚未至其家门,已有琴音自窗内飘出,清雅至极。起初我们皆以为录音。敲门踏入室内,我们惊呆了。古朴的几案上赫然放着一把天青色的古琴,左侧有一本翻开的《琴谱》。见我们惊奇之状,老师淡淡一笑“在画花鸟的间隙,弹几下古琴”。环视书房,几排书架满是密密麻麻的书籍,一方书案铺排着笔、墨、砚,壁上挂着几幅水墨小品。印象最深的是一幅《竹兰双清图》,深谷怪石中,有竹兰相依相偎,笔墨浓淡有致,疏密恰到好处。有句云“士无故不离琴瑟,君子必左琴而右书”,如此琴韵书声,当为至境了。那一夜,老师为我们弹奏了古琴曲《流水》,涓涓的山泉与小溪,奔腾的江河与大海,流淌在蔷薇飘香的夜幕中。后来见到对这位教授的电视访谈节目,在这所江北水城美丽的湖畔,老师一身白衣端坐古琴前,拈拨中,素袂飘飘,淡泊之意从指间滑出。再看其人,已是平添了几许仙气。

    “琴音本淡”,或因其清淡,故不为众人所解,超然脱俗。也因其清淡,不奢不竞,如雪似冰。淡泊的琴音,是挥琴人淡泊心境的体现。只有怀着一份清、高、古、淡的心境,才能弹奏出宁静、深远的天籁之音。“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才能弥久,才能香远。从某种角度来说,淡何尝不是世间一份最浓的情感?

    琴语“知音”,恭读《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几千年前的豆蔻少女,已是弹琴、鼓瑟一诉衷肠了。后有“高水流水遇知音”。“高山流水”一词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倾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子期终,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知己。岳武穆,一介文武全才,在其词《小重山》中发出“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喟,壮志难酬,那是一种怎样的凄怆?叹出几多尘世的辛酸?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一腔才情,在纷扰红尘却找不到听你、懂你的人吧。

    记得看过这样一幅古画,题名曰《风雨故人来》,画面山高水长,芳草萋萋,烟雨空蒙。茅舍掩映其中,内有一长者伫立,极目远眺。崎岖山径上,一人蓑衣斗篷、携抱古琴,正朝茅舍走来。看罢不胜唏嘘,真正的知音是能够不畏风雨去看依旧布衣的老友,仅为了心中那份想念而不怀任何目的的人。

    穿越红尘暗香,若能得一二知音,兴致时,失意时,与你青梅煮酒,醉听芭蕉夜雨;露桥闻笛,同赏月下清荷;或踏雪寻梅,围坐红泥小炉,共品绿蚁新醅,该是何等幸事?不为附庸风雅,只为寻求一方自然的和声。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强调“中和之美”,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人琴合一、琴意合一、意境合一恰是一份自然的心态、自然的味道。琴生天地间,奏出的是一曲真、善、美的和谐之音。

    窗外,不知何时雨已住,有蛙声喧起。这夏日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略缺几分的明月已是挂于西天。再望去,有一缕轻云飘过。那,可是琴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