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天净沙·秋思》(文学院中教18.1傅莉涵)

(2021-05-11 10:17:08)
标签:

师范生培养

陈庆烈

语文阅读教学

说课

试讲

分类: 教材教法
《天净沙·秋思》教案
傅莉涵 
教案《天净沙·秋思》(文学院中教18.1傅莉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人、该曲的创作背景及元曲的文体知识。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正确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点拨法,找出小令中所用的意象,把握意象特点,并描绘画面。
2.通过朗读法、讨论法,体会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小令的语言,体会白描、反衬、情景交融等手法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小令,体会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思,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意象特点,描绘画面,进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思。
(二)教学难点:
体会白描、反衬、情景交融等手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讨论法
4.自主学习法
5.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时(45分钟)
(一)新课导入(1分钟)
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导入本课,具体导入语如下: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述秋景、抒发秋情的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简介(3分钟)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8分钟)
1.一读诗歌,明字音、节奏。
藤(tén)   瘦(shòu)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二音频范读,把握情感基调。
明确:情感基调:沉重悲凉
3.三读诗歌,感知内容。
明确: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全诗是围绕“断肠”两个字展开的。
(四)深入诗意,分析内容(19分钟)
1.这首小令是围绕哪些意象展开的?表现了意象怎样的特点?
明确:
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本诗的意象:全曲共十个意象,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枯藤:枯萎的枝蔓。
老树:枯老的古树。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人家:农家。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夕阳:落日。
意象的特点:全曲的十个意象,前九个意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各个事物名词前都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形容词,如“枯”“老”“昏”等词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它们一起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深秋晚景图。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2.运用想象、联想,尝试说一说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画面:诗人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听到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夕阳西下了,他往另一边一看,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
情感: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经多年,尝尽了在外生活的凄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长期漂泊他乡的思乡之苦与羁旅之苦。
3.除了形容词的使用这一角度,说说你还能从哪些角度感受到“断肠”之感?
明确:
(出示背景资料: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但仕途多舛,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辞官归隐,他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和人生的耻辱。)
从意象的数量上看,意象都是一个。枯藤是独自缠绕在老树上,树也是一棵,不是成片成片的,一只即将要回巢的乌鸦。一座小桥,一条小河,一家小户,一条破旧的小路,一匹马,夕阳是一个,人也是一人。全都是“一”,表现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凄凉。
从每个景物的特征来看,每个景物的前面都加了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的形容词,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枯藤老树是乌鸦的家,小桥流水是别人的家,古道西风是路人的家,夕阳西下也回家了,唯独断肠人仍在天涯。安身立命的困难。
结合马致远的经历,一生求仕,到了五十岁才入仕,好不容易入仕了,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又自己退出来了,最后选择了隐居。又有多少人能够将身体和心灵安放在小桥流水旁边与世无争,可以说他是身体在漂泊,也可以说他是心灵在漂泊。其实更重要的不是身体无处安放,而是心灵没有归宿。
……
(五)研读诗歌,探究手法(10分钟)
1.诗中前三句景物描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其中第二句和第一、三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手法:白描
【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以勾画出一副鲜明的画图,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只需几笔,就可以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作用:以简洁的词语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气氛,真切地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不同:第一、三句的景物都是萧瑟、凄凉的;但第二句的景物却是安详、温馨的。
手法: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反衬:指反面的衬托;衬托。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作用:萧瑟的景色能让人满目凄凉,但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诗人面对这温馨恬静的景象,能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2.“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诗中体现的?
明确:
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教案《天净沙·秋思》(文学院中教18.1傅莉涵)

(六)小结(3分钟)
1.全班朗读古诗。
2.结语:
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七)作业布置(1分钟)
1.课后收集并整理更多思乡诗歌,写在摘抄本上。
2.结合本课学习,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扩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设计】
写景→并列式意象组合
                                   情景交融
抒情→思乡之愁、羁旅之悲
教案《天净沙·秋思》(文学院中教18.1傅莉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