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说课稿(文学院中18.1刘璨)

标签:
陈庆烈师范生培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 |
分类: 教材教法 |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18级1班的刘璨,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藤野先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笔下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主要记述了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分别的过程,描写了一位具有认真负责、严谨,以及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的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
2、学情分析: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不少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经具备初步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但是学生的阅历较浅,要较深层次地去理解鲁迅的文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感情。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并掌握“绯红”“油光可鉴”“发髻”等重点字词及意思。
(2)品味文章,根据文章中的地点转换,划分文章层次。
(3)掌握白描、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讽刺、幽默风趣、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默读法、分小组讨论法,品味文章重点段落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2)通过讲授法、点拨法、分小组讨论法,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习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2)通过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感情变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掌握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重点
(1)根据文章中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
(2)找出文章中典型事件,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2、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理解文章主题。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
(2)领会作者对藤野先生感激怀念的情感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掌握文章讽刺、幽默风趣、富有感情的语言特色。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八年级学习的实际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默读法
2、讲授法
3、点拨法
4、圈点勾画法
5、分小组讨论法
6、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我的教学重点,化解我的教学难点,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以三个课时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落实如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将采用提问法导入本课,具体如下:)
同学们,我们七年级的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时期的鲁迅心生敬畏。但在鲁迅的回忆中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能让鲁迅先生有如此深切的怀念之情呢?今天,我们走进这一篇课文去认识一下这位藤野先生。
2、作家作品简介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设计了作家作品简介环节,具体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写作背景:课文写于1926年,记叙了作者1902年—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鲁迅本想学医救国救民,最后却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的思想转变过程。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将采用默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和初步的掌握,具体如下:)
(1)默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绯红(fi)
寒颤(zhàn )
发髻(jì)
驿站(yì)
解剖(pu)
顿挫(cuò)
畸形(j)
匿名(nì)
诘责(jié)
教诲(huì)
瞥见(pi)
深恶痛疾(wù) 油光可鉴(jiàn)
杳无消息(yo)
颤 chàn 颤抖
扒
pá 扒手
差 ch 差错
恶
恶心
Ch 差不多
wù 可恶
chi 差使
è 凶恶
c 参差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模胡:文中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2)找出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
明确:
第一部分:在东京,所见所闻
(1-3段)
第二部分:初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4-35段)
初到仙台
(4-5段)
初识藤野先生
(6-10段)
增改讲义
(11-15段)
关心解剖实习
(20-22段)
了解女人裹脚
(23段)
匿名信事件
(24-28段)
看电影事件
(29-31段)
与藤野先生惜别
(32-35段)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36-38段)
4、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初识藤野先生与藤野先生相处两个主问题展开我的教学)
问题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6-10自然段,作者初识藤野先生时,他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针对此问题,我将采用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同学们明确到6-10自然段,分析作者初识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主要从亲见和耳闻两个方面随文分析,最后老师总结并重点指出白描手法的妙处。具体如下:)
明确:
(1)亲见(第6自然段)
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眼镜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白描手法、正面描写——学者形象
白描: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人物最主要的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运用白描手法,从正面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外貌、声调、举止等方面),将一个正直教学严谨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2)耳闻(第10自然段)
穿衣服太模糊、忘记打领带、旧外套
侧面描写——生活简朴
侧面描写,留级生讲的这个掌故,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简朴的特点。
问题2:分小组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过程中,作者具体写了那几件事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并思考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针对此问题,我将采用默读法、分小组讨论法,让同学们明确到11-23自然段,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4个典型事件,并分别拟出小标题,分析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总结并重点指出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具体如下:)
明确:
事件
品质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11-15自然段)
纠正解剖图 ——
治学严谨(16-19自然段)
关心解剖实习 ——
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20-22自然段)
了解女人裹脚 ——
求实精神(23自然段)
11-23自然段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4件事,通过这4个典型事件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求实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问题3:文章中除了描写藤野先生还写了那些事?分小组讨论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针对此问题,我将采用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讨论法,重点把握作者除了描写藤野先生的其他事件,如:清国留学生赏花和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并思考这些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具体如下:)
明确:
(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1-2自然段)
作用:
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憎恶至极。
阐释了去仙台的缘由,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交相识埋下伏笔。
(2)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4自然段)
作用:
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者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水户”则是反清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受到仙台专职人员的优待(5自然段)
作用:
对比。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形成对比,体现了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他希望中国进步。
这所受到的“优待”不过是因为“物以希为贵”,作者感受到的是是一种弱国弱民的心酸,体现出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4)匿名信事件(24-28自然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作用: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种愤慨中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是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受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
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边盼祖国强盛的愿望,也是促使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之一。
(5)看电影事件(29-31自然段)
作用: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看电影事件也是促使作者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之一,表达出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6)惜别(32-35自然段)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作用:
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为下文离开仙台埋下伏笔。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在此我突出了我的教学重点
5、研读课文,探究主旨(第三课时)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圈点勾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围绕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与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具体如下:)
问题1:阅读第37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最后为什么作者会说“在我的心里和眼里是伟大的”?
(针对此问题,我将采用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明确到37自然段,思考此段的表达方式,并探究作者说“在我心里和眼里是伟大的”的含义。最后老师总结其中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历史背景随文分析“伟大”一次。具体如下:)
明确:
(1)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现他没有民族偏见,且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后者表现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方面全面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2)“伟大”指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问题2:作者与藤野先生惜别后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这样写有什么更深层次意义?
(针对此问题,我将采用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同学们明确到38自然段,找出怀恋藤野先生时作者做的三件事,并深入分析其中的深层含义,并重点点明“良心发现”、“增加勇气”这两个词的含义。具体如下:)
明确:怀念藤野先生(38自然段)
(1)收藏讲义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2)悬挂照片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3)多写文章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意义:文中最后“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结尾这段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武器,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问题3;圈点勾画出关键字词,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特点。
(在此环节,我将采用圈点勾画法,拉通文章全篇,通过分析并勾画重点词语,如:“标志”、“精通时事”、“无非”、“居然”等。品味本课讽刺、富有感情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具体如下:)
(1)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学生的大辫子,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讽刺。“标致”运用反语,用“实在”加强讽刺语气,有力地讽刺了留学生昏庸腐朽,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维护清王朝时的丑态的厌恶与嘲讽和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所谓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不学无术的生活丑态。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过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军、思想狭隘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2)富有感情色彩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大概”表推测,与句末语气词“罢”连用,用诙谐的语气表达了作为弱国人民的辛酸。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里是反语,用“当然”加以强调,用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和不平。
“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其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
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一个“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留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变现。“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3)幽默风趣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
在此我化解了我的教学难点
6、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归纳法再次对文章情感加以概括,具体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完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课文中作者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作者的爱国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7、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并能够加以运用,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试着用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人某方面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800字)
六、板书设计
(逻辑清晰的板书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脉络,因此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藤野先生
鲁迅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在东京
初到仙台
离开仙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