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教案:《十五从军行》教案(文学院中教18.1江雪莲)

(2021-03-15 14:47:35)
标签:

中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师范生培养

语文课堂

分类: 教材教法

《十五从军行》教案

一、        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古人的政治生活”,《十五从军征》便是这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八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首诗,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以哀景写哀情、以小见大和白描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体会老兵回家后的感受和返乡途中的心情变化。

2)通过讨论法,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以及痛诉战争的残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优秀教案:《十五从军行》教案(文学院中教18.1江雪莲)

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体会老兵回到家乡的感受和归乡途中的心情变化。

3)把握哀景写哀情的表达手法和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五、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古诗《十五从军征》。

思考:勇敢的木兰真是个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

她活着回来了。

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

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二)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北宋郭茂倩所编著。“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中国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字字清晰

冢(zhng)阿()累累(li

舂(chng)谷羹(gng)贻(yí)

2、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狗窦/入,雉//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读准重音,读出情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惊喜中更多沉重、无奈!适中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急切、激动!稍快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小心翼翼,伤悲!稍慢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痛心疾首!由慢到一字一顿

(自由读,挑生读,指导,视频范读,最后齐读)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内容。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本诗讲了什么内容。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时间)按照顺序说

优秀教案:《十五从军行》教案(文学院中教18.1江雪莲)

(四)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主问题:主人公的有着哪些不幸?

1、 主人公这一生有着什么经历?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问题1:这句诗中有哪个字或词值得去品味?

始能够表达出什么?始是什么意思?

:

(从军:参军;征:被征入伍,被迫的意味。)

十五岁就被征入伍,八十岁才能够回家。

两个数字“十五”和“八十”相对比,从十五岁的翩翩少年到八十岁的老翁形象。

六十五年从军,说明征战时间之久。板书(兵役之长)

问题2:六十五年的战争和兵役会不会夸张?

夸张:为了代表老百姓的心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不夸张:背景链接

汉朝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

看似夸张,实则不夸张。

2、 经过65年的战争,老兵终于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请结合诗句)

明确: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是谁告诉老兵的?——乡里人(有答必有问)

问题1:老兵是怎么问的乡人的呢?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道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问题2:你觉得老兵在问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一问写出了老兵想知道家里的情况急切之情。板书:思亲之切

请同学用急切的语气读: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除了急切的情感,还有什么情感?既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害怕知道?

请学生用急切和害怕的语气读。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松柏冢累累”写出曾经的家园早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坟墓。

板书:噩耗之速

3、   老兵听到乡里人的话之后,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兔子怕狗,却随意进出狗洞。野鸡怕人,却嚣张地在梁上飞来飞去。

雉,野鸡。旅谷,野生的谷子。野兔从狗洞里随意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遥看到近看,选取家中的兔、雉、旅谷、旅葵这四个景物,一“入”一“飞”一“生”写出了人去屋空,无人看管,这些野生物能够在家中自以为所、随意生长,用白描的手法就描绘了家中一片荒凉、破败的悲凉景象。板书:家园之荒

4、 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情景,老兵又做了什么?

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饴,同“贻”,送给。

老兵独自回家做饭,采摘野谷、野菜来勉强做一顿饭。

问题1:可是饭做好后想送给谁呢?能送出去吗?为什么?

明确:家人、朋友……

可现在有谁能尝一尝饭菜?家人、朋友早已故去,无人可送。年老力衰,六十五年的征战,回家已无亲无友,物是人非,写出了老兵的孤独凄凉。板书:孤独之深

 

最后两句话,是老兵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诗表现老兵怎样的情感呢?

老兵经历65年的征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然后回到家,发现家已经不在,他就发现一切卫国的行为都毫无意义,所以他此时的举目无亲、孤独、悲痛、盲然、绝望都集中在这句话。板书:境遇之惨

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重音)。

老兵的不幸体现在:

兵役之长

思亲之切

噩耗之速

家园之荒

孤独之深

境遇之惨

(五)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这位老兵是不幸的,那老兵为什么不幸?仅仅是老兵的不幸吗?(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1:老兵为什么不幸?

揭示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无休无止的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老兵的悲惨遭遇。

问题2:除了老兵,还有谁的不幸?

家人的不幸。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像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老兵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不仅仅是老兵一人的不幸,还有家人的不幸。

更是整个社会底层的全体的人民,以老兵一人之遭遇,写出这个社会千千万万人之遭遇,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揭示了兵役制度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六)小结:

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因此,渴望和平,古今中外,是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一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七)作业布置

将本诗改写成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

六、        板书设计

兵役之长

思亲之切

 

战争

不幸

噩耗之速

家园之荒

孤独之深

境遇之惨

优秀教案:《十五从军行》教案(文学院中教18.1江雪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