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自我折磨以及受虐施虐。


标签:
芷润仲夏斑斓炫晕。芷润景框。6月15日。 |
分类: 【春夏秋冬又一影】 |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明明是一部基调很悲伤很哀情的电影或书籍,看着看着我却往往能够从中看出喜感;相反地,从一部基调明媚耀人倍儿搞笑倍儿搞怪倍儿黑色幽默的作品中,看着看着内心竟能直接响起哀乐遗体告别十分钟……是我的思维太逆向,还是故事本身声东击西隐喻太深,还真不好下定义;再来,说多了想多了也就被动了,就如同看世界杯:中规中矩并非是一场有教养的饕餮盛宴——意想不到的“腥味儿”,反而能带给你激情勃发的“眩晕”。
这里,我不是在写世界杯,我是在说电影。
《电影就是电影》
到底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还是一部关于黑帮的黑帮片儿?其实两者皆是。苏志燮和姜志焕两大酷帅男星,套层架构下的演绎,苏饰演的是一位黑社会二把手儿,姜则饰演一位当红动作明星:一个受老大赏识,有胆魄讲义气,黑道前途一片大好,却总是略带忧郁沉默寡欢;一个风光无限星途正劲,吃喝玩乐私生活混乱,对自己交往多年的女友随心所欲不肯付出一个字的承诺。黑社会二把手呢,一直在心中深藏着一个做电影动作巨星的梦想;顶级动作影星呢,对电影中虚构的情节跟打斗早就厌倦至极,他一直幻想着做一名真正的黑帮人物。结果,鬼使神差机缘巧合,两人在生活中相遇,得以身份互换,各自体验起了倾心已久的别样生活……
比较深刻的细节是,金基德在整部影片中安排黑帮二把手“姜培”看了两次李沧东的处女作《绿鱼》。似乎是在对“黑帮题材”献礼以示敬重,同时也从侧面儿表现了黑道人物生活中的枯燥乏味。
电影银幕上的黑帮,与真实生活中的黑帮,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呢?
互换了身份之后,就能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吗?
这部影片,以及赵寅成主演的《卑劣的街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性的思考。
然而,看别人的人生总是容易的,当你真正进入到另一个人的人生角色中去,还能觉得那么艳羡惬意轻松吗?
《弓》
故事就不说了,前面儿文章里写过。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并体味到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对他18岁的宝贝女儿语重心长传授的两句家教:处理男女问题,切记两点——1,男人对你的需要,远远大于你需要他们;2,那些看起来都能做你祖父或父亲的人,其实并不会把你当做孙女儿或者女儿看待。
《撒玛利亚女孩》
有一群犹太人,按照律法准备用石头砸死一个奸淫放荡的女人。耶稣这时就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最后众人都羞愧难当地灰溜溜走掉了。——《约翰福音》第八章
这则著名的“撒玛利亚”传说,作为某种意念对片中的两个女孩骇俗的行为和膛目的性格加以支撑,它似乎是对社会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的一种控诉,我不知道以“印度圣妓”的名义能不能给洁蓉和倚隽带来一些些安慰?性关系并不能导向任何一种稳定的关系,又有多少支离破碎的情感暗涌着来势汹汹的危险?那些男人似乎被感动了,但是,感动意味着什么呢?绝大多数的感动只是一种情绪——没有任何建设性可依赖性毫无力量可言的一种情绪。
我想,性的“流通领域”其实与救赎没有一点关系。金导之所以用“肉体和暴力”阻截他镜头下的一个又一个人物,恰恰证实了在这个凶险的世界里生存的欲望的人们,行为背后所要“花费”的巨大的代价。
金基德说,人生是自我折磨以及受虐施虐。
我想说,无论是身体上的破损,还是灵魂的迷失与割裂——人生都是一场再不能回到原点的孤独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