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芷润情感机密。 |
分类: 【什么样的男人能入我的眼】 |
前些天,我去了一趟位于阜成门的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居,重新感受与领略到了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的魅力与风采。
从馆内的一张照片看到:鲁迅先生逝于1936年10月19日,更细一点的记载是彼日凌晨5时35分。那张照片照的是鲁迅先生刚停止呼吸时的神态,底下的注解标示了鲁迅先生停止呼吸的具体时刻。说实话,那一瞬,我的心中倍感难受:一是因为鲁迅先生逝世时的瘦削神情和满脸的憔悴;二是因为他人对鲁迅先生刚逝世时的折磨与不公。
鲁迅先生曾评价自己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但其实在他短暂的生命轨迹中先生已经做到“应者云集”了——他用自己的深刻、自己的力度、自己的宽广和自己对于知识青年的爱护深深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一直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导师——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绝对是值得人们敬佩与敬仰的。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共收入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些作品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曾陆续在当时的《语丝》周刊上发表。
鲁迅先生写《野草》的这段时间——在中国现代史上,既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酝酿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深入的时期,又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异常腐朽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新青年》和其他许多进步报刊被查封,思想文化战线转入低潮,同时新文学阵营内部也产生了分化。
当时的鲁迅是满腔悲愤、苦闷和彷徨的。但是尽管环境如此险恶,鲁迅却没有停止战斗和消沉倒退,他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和它的帮凶与帮闲们进行有力的揭露和鞭挞——《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便是这方面的记录;另一方面,鲁迅先生感到了应当抛弃旧我而寻求新的武器走向新的道路,他的内心充满了激烈的斗争——这些在小说集《彷徨》里,已经有了形象的反映,但更多更直接的,是通过《野草》来加以集中表现的。
鲁迅先生说他的《野草》:“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读过《野草》之后,即使不了解《野草》的写作背景,也不得不折服于鲁迅的文笔和哲思。《野草》是鲁迅先生心灵深处的声音,也是真正美丽的花束。
时隔几十年而要感受中国现代散文魅力的人,从《野草》开始,是绝对不会感到失望的。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的情感释放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沉静的心灵去细细体味——否则就只能游走在表面;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很简单直白明了的文字,而是在情感重视中渗透了一丝陌生化的因素,因而我觉得个人本性太强的文字必然是这样一种效果——但这样的语句恰恰最能引起我的生命体验当中最敏感和最温柔的共鸣……
所以,于我而言——
对于鲁迅先生其人,对于《野草》的阅读与体验,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将永远崇敬和怀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