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教育的目的》是一本好书
(2019-06-12 14:01:47)| 分类: 读书心得 |
前不久,我读完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很受震动。这本书是教育工委张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提到过的,后来我从当当网上买到了这本书,买来后并没有及时去阅读,只是放在案头,这个学期开始后才认真阅读并坚持读完。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和教师、教育管理者认真读一读。
这本书是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写于1929年的教育著作,讨论教育的目的,2012年在中国被翻译出版,这本书不厚,只有10万字左右,内容包括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和训练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数学课程、大学及其作用等八个章节。内容简洁,精要,但是表述却很准确精到,我想这其中翻译者的语言功力和教育理论之深厚可见一斑。
这本书写于近百年之前,本来是对英美教育的观察与总结、指导与推动,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却非常具有针对性,就好像专门写给今天的中国教育。怀特海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51页)。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1页)
这本书中很多观点至今仍发人深省,而且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
“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如果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趣的。”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大学的恰当作用就是——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
学者的作用是唤起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神奇魔力,这些智慧和美就可能被遗忘在往日的岁月里。一个前进中的社会需要依靠这三类人:学者、发现者和发明者。”
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或者说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教育节奏的观点和对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阐述。我觉得这一点对所有家长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些,或者说我们自己的认识与教育的规律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夸张地说甚至南辕北辙。
怀特海所说的教育的节奏,是指: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人的智力发展也是有它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智力发展过程可以命名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无论是婴幼儿期语言的学习,青春期文学、艺术和数学的学习,中学阶段科学的学习等等都有这样的发展周期。总体来说,从婴儿到成人的整个成长阶段也是一个大的周期,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前12年的学习生活,精确阶段包含了整个中等教育的整个学校教育,综合运用阶段是从青少年迈向成人的阶段。而且单就某一项学习内容(如语言、科学的学习)而言,也存在由最初的浪漫阶段,经过精确阶段,最后达到综合运用的发展周期。
关于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怀特海指出。浪漫阶段需要一种特殊的指引,重点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探究,以发展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在稍后的精确阶段,重点要放在对指定的知识的准确把握上,对学生进行精确的训练,使其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形成习惯,让学生愉快地完成自己认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综合运用,这一阶段出现回归浪漫的情形,即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这样教育就可以在研究中开始,也在研究中结束,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这些都是真知灼见,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并努力践行。比如,学校干部教师准确理解教育的目的,对学校在落实三级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探索适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组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很具指导意义。另外,正确理解关于教育节奏和儿童发展周期的理论,对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改进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都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019年2月23日,寒假教师读书分享会发言材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