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亲人我为什么没感情?

(2009-09-08 22:05:30)
标签:

星座

依恋

深层

亲人

情绪

杂谈

分类: 崇拜中国最优秀的家庭治疗师

对亲人我为什么没感情?

 

来访者:从小我就对亲人没有感情,其实具体说应该是没有感觉,就在心里知道那是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其实对我很好,我表面也对他们很好,但是从心里看就像是很熟悉的陌生人。我奶奶最近检查出了癌症,我们家里人都在哭,但是我连一点伤心的感觉都没有。难道我真的是没有这方面的感情,对人冷淡吗?但是我在朋友圈子里却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很困惑。

 

 

李子勋:与亲人之间产生一种隔离感,或者一种陌生感可能是每个人都曾有的体验,但大多数人没有把这样的感觉当一回事。所以,这些感觉也不妨碍他与亲人间的亲密感。当我们不恰当地把这种感觉与伦理焦虑连在一块,认为需要分析,需要处理,这样的感觉反倒被固着下来,成为影响我们内心宁静的情绪。人的情绪世界是复杂与多样化的,情绪仿佛是一种生命能量,自然的流动是重要的。从情绪本身来看,情绪似乎是不能被分类的,但人类的理性会干这样的坏事,允许一些情绪,否定另外一些情绪,使一些自然的情绪释放变成困扰。有些文化也会产生亲友间的分离感觉,比如藏传佛教的轮回说,今世的父母不一定是往生的父母,两者是偿与报的关系,血缘间的依恋会淡一些。

  喜欢因果思维的心理学一般会认为与父母的陌生感来源于早年的依恋障碍。儿童出生后在与亲人形成深层依恋关系时累累受挫,比如父母长期缺席,不够耐心细致,情绪急躁,孩子在被爱的同时被伤害,慢慢地孩子会放弃形成深层亲密的努力,通过自恋、退缩、隔离,有时也会是愤怒、攻击行为来摆脱关系恐慌。慢慢地这样的心理行为会形成一种模式(防御),在内心刻板地重复。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是否具有深层的情感,依赖于他早年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否曾达到足够的深度。缺少依恋能力的女子,跟任何人都可以保持轻松、亲近的关系,事业也比较成功,但与亲密的人,如爱人、情人就显然缺乏维持亲密的心理能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陌生感都来源于早年。记得我12岁前后,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感觉父母对我与对其他的兄弟姐妹不同,有一种孤独感。那时,老幻想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会来找我。孩子在成长中,曾神化了父母在内心的印象,当我们明了一些事情的时候,发现原来父母不是那么完美与权威,内心的对父母的印象(客体)破裂了,我们突然失去了依恋的根,陌生的感觉油然而起。如果我们早早离家,没有机会来重组父母在内心的良好投影,那么,陌生孤独感也许会维持终身。

  除此之外,女性的内心世界的非现实感也会造成这样的体验。不少女性具有一种情绪潜抑的特质,内心极其丰富敏感,却只在幻想的世界里演绎爱恨情仇,现实的关系反倒很肤浅。这可能是理性的文化压制女性的直觉与敏感,而女性天生依靠直觉。所以,发展内心的世界是平衡与现实不适应的办法。歇斯底里症候群正是这样的女性处理被文化压抑的最好情绪释放方式,在那一刻,理性知道不要这样,身体却控制不住。你也许需要一种歇斯底里样的情绪来摆脱理性的控制,或者你要刻意培养一种悲情,看悲剧,关心遇难小动物,为别人的故事流泪,或者生一个孩子,陪着他长大,这些都可以帮助人找到深层的依恋情绪,并让这些情绪自然地、毫不修饰地给予表达。

  心理学一般会认为与父母的陌生感来源于早年的依恋障碍。儿童出生后在与亲人形成深层依恋关系时累累受挫,比如父母长期缺席,不够耐心细致,情绪急躁,孩子在被爱的同时被伤害,慢慢地孩子会放弃形成深层亲密的努力,通过自恋、退缩、隔离,有时也会是愤怒、攻击行为来摆脱关系恐慌。慢慢地这样的心理行为会形成一种模式(防御),在内心刻板地重复。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是否具有深层的情感,依赖于他早年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否曾达到足够的深度。

本文来自: 山东济宁文雅心理咨询(www.wyxlzx.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wyxlzx.cn/Article/info_77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