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收藏神话:天统阁故事---耶律留哥,和天统元宝

(2012-11-04 21:21:46)
标签:

杂谈

分类: 了心斋--我的收藏

http://s11/mw690/5d8858eencdab5404e7ea&690

http://s2/mw690/5d8858eencdab551813a1&690

 

           我的收藏神话:“天统阁”故事---耶律留哥,和“天统元宝”

 

这一枚古钱,貌似真的很不起眼。我也不得不这么认为。在某一个领域当中最顶尖的,往往如此。这就大概一个高处不胜寒的意思了。

昨天是周末,我照例睡了一个大大的懒觉;把早饭和午饭合并一起打发了;然后上街;去牙科医院;这是约定了牙医金主任,给我坏了的板牙做一个蛮高级的牙套子;可惜我上午爽约了;金已经不在医院。晚上,应该有一个饭局。时间很多,回家路太远,来去很麻烦;就仄身去了古玩市场,去一家小古玩店泡着,喝茶,抽烟,胡侃。店主是一位相识多年的爷们;拿出一包宋坑古钱,二三斤,数百枚,给我挑着玩儿。所谓的北宋垃圾钱,夹杂着也有些五珠、半两。挑完了,留下14枚;其中,2枚五铢,三枚战国半两,和北宋的宣和通宝,淳化通宝,品相稍好一些,多是乏善可陈之物。其中一枚,天字起首,右边一个元字,下首一个字,不识;左边,无非宝字。捡着这一枚钱的时候,心里有些嘀咕;篆书钱呀,北宋早期,无非天圣元宝;可是,天圣元宝是旋读的,元字,是在下首呀。我过手的天圣元宝钱,少说也1000枚了;这一个钱,怎么了元字不在下首?心里这么嘀咕的时候,就顺手先搁到给自己留下的那一小堆子十几枚古钱里面去。晚上饭局之前,我还拿了这一枚出来,仔细琢磨了一会儿,继续有些纳闷。酒,喝高了。有车子送回家。从书架子上面,取下图书,打打钱谱。忽然之间,魂飞魄散;大呼小叫;国宝!国宝!哈哈!哇哇!楼上楼下,满屋子乱跳;老婆说;这一个人,今天疯了。

这就是,这一枚钱了:天统元宝。

钱币史上,晚晴民国时代是一个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期间,马定祥,戴保庭,张季量;;;谁一个不是一代风流人物。也只有张季量老先生,得过一枚;留下了一张拓片。现在流行的专业中国古钱书谱,有关于这一天字大珍,说来说去,也还是这一个张季量留下的拓片。因为,没有第二个人呢,得过第二枚篆书天统元宝。这就是坊间说着玩儿的:孤品。这一枚天字大珍的实物,又今在何方?不知道了。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吗?朋友们也许知道一个古玩圈子里面说道了大半个世纪的典故;有关于“四眼大齐”的故事。说的是,民国时候,京城的琉璃厂,一个古玩店里面的小学徒,从一个小女孩子踢毽子包的毽子坠子里面,发现了一枚打了四个眼儿的大齐通宝。带回来给了店主老板;老板激动滴大声喊道;大齐啊大齐啊!这一枚大齐,比我这一个店铺子里面所有的宝物,远远不止啊。(“戴保庭君告我,大齐得之江西某村,村童踢毽为戏,毽上缚有小钱,视之赫然大齐也。遂得之,辗转归张氏。”----这里,张氏,是民国另外一位张姓的大钱币学家张叔训;此公得之挚爱无比,以为绝无仅有之;便自号“齐斋”。)更早些时候,道光时,一枚缺角大齐,归于嘉道年间大家戴熙。这两枚大齐,其实,都已经消失在风波烟云之间,寻而不得了;乃至于,戴熙死后,有好事者,高价买下戴家旧宅;“挖地三尺,穷搜寻之功,亦不得”。好歹,中国钱币史上面,留下了这两枚大齐的宝贵拓片,和一段让后人唏嘘不已的典故往事;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发现新的大齐。大齐,历史上面出品过两枚。那么,天统,历史上面,只出品过一枚。

有关于天统,钱币史上面的研究,大体上止于民国几个大家的考据。我拷贝了一下资料。

 

同问天统元宝历史背景

2011-9-30 15:59
提问者: 1165064466 | 浏览次数:475次
我来帮他解答
图片
符号
编号
排版
地图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
2011-9-30 16:04
满意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与“天统通宝”传世各一品。分别为楷书和篆书钱,铜色熟旧,传为元末四川明玉珍大夏政权所铸造。


这个资料,是“百度百科知道”,一个被知识界所认可的说法。理由呢?“元末起义军徐寿辉旧部明玉珍据成都(国号夏),改元天统(公元1363年)铸天统钱。”

再看看下面一段资料;

::熟知泉谱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曾有一篆一楷两品天统元通宝钱,被怀疑是元末义军领袖明玉珍在重庆登基称帝,建元天统时所铸。当时史书仅有三个建天统年号的人:北魏邢杲(528-529),北齐后主高纬(565-569),元明玉珍(1362-1366)。前两人因建号在唐武德四年改行宝钱制前,不可能铸元通宝钱,故可以排除。剩下的明玉珍,按说即应是天统钱的铸主了。因为他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在重庆已称陇蜀王,两年后(1363)在重庆称帝建国号大夏,年号天统。以重庆为国都,立子升为太子,设六卿,分蜀地为八道,下设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正式建立了寿命长达八年的大夏政权。从明玉珍的经历看,他确实有铸造天统钱的时间和条件。那他到底铸没铸铸钱,铸的话铸的什么钱?史籍无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也无任何考古发掘报道。

 

对于天统钱是否明玉珍所铸造,有人提出了一些个疑问,大体如下:

::存世的两品天统钱亦因为存有种种可疑之处,让钱币学家们疑窦丛生不敢定案。可疑之处可归纳为3点:1、元末起义军均不铸元宝钱,以示和元朝誓不两立。作为义军领袖之一的明玉珍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公敌的“元宝”作为自己的钱名?那不是自找着失去民心,甘当众矢之的吗? 2、传世二钱形制、风格和元末钱大相迳庭。元末钱多细缘细郭,其为宽缘细郭。元末钱文多端正楷书或标准篆书,四字统一。而二钱却是一钱两体,楷书通宝三楷一隶,楷书也是楷隶相间,楷中含隶。篆书元宝钱三篆一隶,篆书也是劲美随意。钱风神韵,极具宋金时气息。3、至今未见天统元通宝钱在蜀地出土。传世二钱均在四川之外地区斩获。根据上述三疑点分析,明玉珍铸造天统元通宝的可能性极微。

 

 对于天统钱是谁人所铸造,有人提出了一些个猜测,大体如下:

::天统元宝篆书钱,应是契丹年号钱中唯一的篆书钱。其形制既继承了辽钱面中缘细郭,背宽缘肥郭,面深背浅的风格,又吸收了部分金钱宽缘优美的特点,加宽了钱缘的宽度,使钱形更加美观。钱文天统元三字均采自宋金篆书钱的写法。如“天”采自宋天圣钱,“统”采自金皇统钱,元采自宋元祐钱。宝字为隶书体。虽一钱两体,但和谐得体。天统篆书顺读钱的出现是契丹人长期受金钱的影响而铸造的,是一个时代一种钱风的具体体现。

天统通宝楷书钱,形制与篆书钱相近,只是钱经略小。钱文瘦劲、清拔,略具瘦金遗韵。其“天、统、宝”三字在辽钱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写法。而独特的“通”字写法,在元末明初所有钱中找不到一例。其甬头缺左边扁形口的写法,只在辽乾统通宝,金大定通宝,蒙古汗国窻国通宝中各出现过一次。天统通宝通字的写法特征反映了辽末至元初特定的时代特征,进一步证明了天统元通宝钱只能出现元中期以前,而绝不会是元末钱。

 

所谓历史学,主于史实的考据;那么,以上的这些个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者的学理,就是这么子的,上下左右,横竖对比;慢慢的落到实处来。但是,在没有发现第四个中国古代天统年号之前,谁也不敢妄下定论。

http://www.aa9b.cn/yuan/h1.png

机会终于来了。

2006年,在辽宁北镇、吉林农安、榆树等地区,陆续零星出土了一些钱文或为元宝或为通宝的天统钱。这些钱锈色坚牢,根深入骨。钱文或篆或楷,舒展大方,优美自然。篆楷二钱,均为顺读。篆书者为元宝,钱径24-25毫米,重3-4.5克,仅有二枚。楷书者为通宝,钱径22-23毫米,重3-4克。

那么好;一个世纪之后,有了2枚天统元宝钱,和几枚天统通宝钱的珍贵钱币实物。

下面的文章,则来之近年考古发现了一方辽代耶律家的官印。这个官印上面,分明记着的辽代一个年号:天统!

::一篇考证金代官印的文章立时使天统钱研究峰迴路转柳暗花明。著名辽金史专家景爱在《论金代官印的学术价值》一文中,首次披露了对金代后期耶律留哥起义政权官印研究的成果——纠正《元史》记其年号为“元统”实为“天统”的错误。耶律留哥既然有“天统”年号,他铸没铸过钱呢?《元史·耶律留哥传》称留哥在贞祐三年(1215)占领东京(今辽阳市)后,拒绝部下劝他称帝的举动,为履行他起义初期与蒙古联盟的誓言,暗中带其子薛阇率随从载金银币90车金银牌500面,至按坦孛都罕胪朐行宫(今克鲁伦河右岸)覲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众多覲见者中,第一个接见了他,并把他贡献的礼物在帐前展览七天。二人谈得十分投机。成吉思汗授给留哥金虎符,命他仍袭辽王同时为辽东元帅,迁居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

对辽宁、吉林出土的天统元通宝钱,至此也可以给予一个合理的定论了。

 

天统元宝篆书钱,天统通宝楷书钱都应是东辽王耶律留哥所铸。定论的依据不只因为数品该种钱币出土于东辽活动地域;留哥建有天统年号;他有铸造钱币的需要、条件、时间;留哥铸过天统金银钱也就应该铸有天统铜钱等等。更因为辽吉地区出土钱币本身透漏的信息,让人无法置疑。

 

耶律留哥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两种好钱,更在精神方面给我们留下一些有益的启迪。他在胜利关头,能保持冷静头脑,坚守一个信字,信守联蒙抗金的承诺,使东辽百姓免遭屠戮的苦难。在被部下误解内外交困之际,他凭盟军3000兵丁的支持南抗强金,北剿叛徒,并在两条战线同时取得重大胜利,可谓大智大勇。留哥就凭着这信、智、勇使被悍金屠杀得所剩无几的契丹族人得以在内蒙和辽东安居繁衍。尽管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分别融入了蒙古族和汉族之中,但耶律留哥功不可没。

 

一个800年之前的契丹英雄,耶律留哥,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十分投机过一回的契丹皇族,俱往矣!留下了“元史”中记载的一小段文字,和一个记其年号为“元统”,实为“天统”重大谬误;和缺指可数的几枚天统古钱。800年之后,我在黄海之滨的一家小古玩店的一小堆生坑古钱中,挑拣出一枚篆书隶书合书的“天统元宝”。

从此,袁某之书斋,名之“了心斋”;袁某之藏宝阁,名之------“天统阁”。

 

                                         2012.11.4.

 

 

附:《中国钱币大集丙卷》第957页

 

http://s1/mw690/5d8858eencdadcc718ee0&690

http://s4/mw690/5d8858eencdadcd558f73&690

 

附录:见网上泉友资料:

 

据裴元博先生撰文《抗金辽王铸天统,降蒙将军留智名》考证,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应为东辽耶律留哥铸币。其主要理由是:元末起义军均不铸元宝钱,以示和元朝誓不两立;谱载通宝、元宝二钱形制、风格和元末钱币不类;至今未见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钱在蜀地出土,而在东北地区却陆续零星有见;出土铜印证实了《元史》所记耶律留哥“元统”年号实为“天统”之误。

    耶律留哥(1165—1220),金末结蒙反金契丹族将领。原仕金为北边千户,于崇庆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偏脸城)一带举兵反金,继归附蒙古,在蒙古军援助下,大败金军于迪吉脑儿。次年三月,称王,国号辽,建元天统。于归仁县(今辽宁昌图四面城)败金宣抚蒲鲜万奴所率四十万大军,收服安东同知阿怜,尽有辽东州郡,遂建都咸平(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号中京。继败金左副元帅移剌都,攻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拒绝群臣劝进,于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觐蒙古成吉思汗,被赐金虎符,仍号辽王。兴定四年(1220),卒,由妻姚里氏权领其众,七年后,长子薛阇袭爵。

    除了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之外,近年北方又出隶书天统通宝、天统元宝小平钱和折三钱多品,笔者博文《千古生辉(四)——东辽国铸金银币》中也有展示。这些钱币更具辽钱神韵,可以认定为东辽国铸币无疑。因而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需进一步加以考证。但从近年北方偶有面世看,笔者还是倾向于东辽所铸。耶律留哥去世后,先是其妻姚里氏监国七年,后其子孙耶律薛阇耶律收国奴耶律古乃相继称辽王,直至大元国建立之后。但史籍未见其使用其他年号。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抑或为耶律留哥遗孀及其子孙所铸。归附蒙古后,特别是大元朝建国后,继续沿用辽钱风格已经不合时宜,改用元初铸币风格另铸新钱完全是有可能的。从钱币的形制和风格看,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确与元初楷书篆书“中统通宝”、“中统元宝”钱币有相通之处。

    下面是笔者所藏“天统”钱币。除了谱录所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

“天统元宝”铜质小平钱外,还有一枚篆书“天统元宝”同版同模银质钱币,篆书“天统通宝”折三型银钱更为罕见。

http://s1/mw690/6f703171hce37f43f4190&690
天统通宝(青铜),直径22.7mm


http://s13/mw690/6f703171hce37f4de7dec&690


http://s5/mw690/6f703171hce37f5a5c004&690
天统元宝(青铜),直径24.9mm




http://s13/mw690/6f703171hce37f70c602c&690
天统元宝(银),直径24.9mm





天统通宝(银),直径33.1mm


http://s6/mw690/6f703171hce37f90bafb5&690


http://s8/mw690/6f703171hce37f9e00ab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