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克松时代“价格管制”的前因后果

(2010-11-30 01:25:18)
标签:

杂谈

2008年06月10日 01: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金岩石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名字有两个标签,政治的是水门窃听,经济的是价格管制。尼克松下台后另购新居,邻居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喜欢你,独裁 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政府能管制价格恐怕就无所不能了。回顾这一段历史,发现尼克松的工资价格管制第一次发生在1971年,冻结工资物价的时间段 是8-11月,第二次价格管制发生在国际油价飙升的1973年6-8月,两次实施管制的持续时间都只有3-4个月,后来人却把整个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衰退 乃至末期的“滞涨”都归罪于尼克松了。客观地说,美国“黯淡的七十年代”也是国际市场油价暴涨的后果,当时油价飙升的速度远高于过去5年,1970年的最 低油价是每桶1.35美元,1979年达到每桶13美元,增长近十倍,平均每年增长29%。

  格林斯潘后来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说过,美国实行价格管制的经验就是再也不能实施价格管制了。为什么格老这样说呢?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 明,价格管制在实施的短期内行之有效,一旦放开就会发生报复性反弹,管制的时间越长,反弹的幅度就越大。尼克松在1973年实施价格管制的两三个月内,价 格水平控制在5%的区间,但是价格放开之后在几个月内就飙升到12%以上。所以,价格管制无异于饮鸩止渴,轻易不可动用。从理论上说,价格管制必然带来商 品的短缺和“黑市”,短缺导致供求结构失衡,所以“黑市价格”就以扭曲的形态流行于市。管制与市场争权,则黑市与白市争利,货币的流动性必然带动商品的流 动性,特别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不实施价格管制的条件下,管制的堤坝绝不可能杜绝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千里长堤溃于蚁穴,黑市价格弃暗投明,管制“边防”自 然失守。

  近期油品价格管制的后果已经再次证明了当年美国的“尼克松效应”,2002年的最低油价是每桶25美元,到2008年6月,最高油价突破每桶139美元,7年间近6倍的油价飙升迫使各国纷纷调高油品价格。中国的价格管制是从油品限价开始的,结果有二:一是中石油(10.97,-0.01,-0.09%)中石化的经营性利润大幅下滑,二是加油站排队加油的汽车排起了长龙,从排队加油的车牌就可以看出有许多车是来自于周边地区和国家。

  无论以多么好的理由启动价格管制,若不及时解除都会让人“上瘾”,因为管制来自于人的天性。金融学研究人的“上瘾”偏好,博弈论探索人的“理 性”选择,结果导出了同一结论:两难相权取其易。用价格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是轻而易举的决策,而且常常会立竿见影。一旦启动就会由点及面,积少成多,从需 要理由到不需要理由,从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到挥之不去的长期政策。因为,管制“上瘾”之后产生的恐惧也是人性的本源特征之一,由于惧怕放松或解除管制后几乎 必然出现的报复性反弹,价格管制就会像踩了地雷一样欲罢不能,而等到踩地雷的那只脚麻木时再想脱身就太晚了。近期启动的价格管制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但价 格管制一旦开启,很容易出现上行下效,并蔓延开去。2008年以来,限价令频频亮出,沪综指步步下滑,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恰恰反映了实体经济和 虚拟经济之间的价格传导。因为,价格管制已经直接剥夺了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间接造成了通胀与股市争利,管制与市场争权。

  美国人牢记了尼克松的教训,所以在油价飙升引发的通货膨胀威胁之下,在次贷危机引发经济萧条的阴影之中,选择了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组合 拳,频频下调利率,大幅减免税收,甚至启用了多年未见的现金退税,启动了华尔街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美国选择了宽松 的货币政策,拉动本土消费的方法就是直接的现金退税和美元的强势贬值,前者拉动本土的民间消费,后者激励国外的入境消费。

  比较上世纪70年代和当前的油价飙升,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涨”是否会重演?双位数的通货膨胀是否会再度出现?都没有答案。但我们是否能从当年美国的实践中吸取些经验呢?

文章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80610/01402264964.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