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精算部落_FIA_FCAS_CertCII
精算部落_FIA_F
CAS_CertCII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84
  • 关注人气:7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US GAAP下的保费不足准备金(PDR)计提

(2009-01-23 12:34:04)
标签:

gaap

杂谈

分类: 财务与准备金
前一阵子大家有讨论关于PDR计提方法的,下面介绍一下在美国FAS 60会计准则下PDR的计提方法。有两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第一点是关于保单获取费用(DPAC);另一点是出现保费不足(Premium Deficiency)后,并非直接确认PDR的金额,而是应该先作为一个“负资产(contra-asset)”冲减DPAC资产,如果能够将PD完全冲减掉,就无需计提PDR准备金,如果不能完全冲减掉,超额部分才确定为PDR负债。
 
这个关于冲减DPAC的问题,曾经在以前的讨论中提到过,这里略微仔细的介绍一下。但是,关于FAS 60关于负债作为“负资产”冲减资产的做法,Beryl一直表示反对。关于US GAAP下多处使用的“冲减原则”,Beryl一直是最极力的反对派,呵呵。在这里,只客观地介绍方法,不对方法做评论,毕竟,美国已经计划在2014年采用IASB取代现阶段的US GAAP。倒是觉得Beryl的看法有她的道理,这也正是在IASB准则中不允许递延DPAC和必须将Reinsurance资产单列的重要原因。显然,对于美国FASB和国际IASB,她更偏好后者,而北美精算考出来的鄙人,有时候思考问题偏好于套用美国FASB的经验做法。
 
FAS 60下,PD的算法是
 
Premium Deficiency=[ 预期未来损失成本及LAE+预期未来维持成本+预期未来分红(如果有的话)+未摊销DPAC]-UPR
 
例如,UPR=1000,预期未来预期未来损失成本及LAE=750,预期未来维持成本=200,预期未来分红=0,未摊销DPAC资产=100
 
这时,PD=[750+200+0+100]-1000=50。
 
关键是下一步的处理,需要计提PDR的公式是:
 
PDR=max[0, PD-未摊销DPAC]
 
同时,调整后的未摊销DPAC资产=max[0, 未摊销DPAC-PD]
 
在这个例子里面,需要计提的PDR=max[0, 50-100]=0,调整后的DPAC资产=max[0, 100-50]=50。
 
这个过程也叫做“loss recognition”,即损失确认程序。这是因为虽然没有特别的PDR被计提出来,但是PD是确实存在的,PD直接冲减了未摊销的DPAC资产,使得资产减少,负债没变,这样权益实际上是被减少了的,因此在Income Statement上关于这个程序的显示肯定是亏损50。
 
对上面的例子做一下改动,
例如,UPR=1000,预期未来预期未来损失成本及LAE=850(而非750),预期未来维持成本=200,预期未来分红=0,未摊销DPAC资产=100
 
这时,PD=[850+200+0+100]-1000=150。
 
接下来的处理是,
需要计提的PDR=max[0, 150-100]=50,调整后的DPAC资产=max[0, 100-150]=0。
 
此时,财务上的处理是,先将DPAC资产调整为零,同时计提PDR=50。
 
由于在FAS体系下,会有DPAC,因此保费不足(PR)和保费不足准备金(PDR)在金额上是不相等的,这是FAS的一个重要特点,寿险合同和非寿险合同的处理原则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寿险合同的复杂性,算法细节上要更加复杂一些。这些都可以参阅SOA、CAS的与财务会计相关的考试资料,也可以参阅中国精算师考试《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教材有关US GAAP的相关章节。
 
IFRS和我国财务会计的现行提体系下都不允许计提DPAC,因此在PDR测试时可以看作是FAS的一个特例,也就是DPAC=0的情况,算式其实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因素没有提到,那就是预期未来的投资收入,按照FAS 60的规定,你可以考虑投资收入,也可以不考虑投资收入,但是你必须披露(Disclosure)你是否考虑或者没有考虑预期未来投资收入。而我国的非寿险精算相关规定在措辞上已经明确要考虑预期未来投资收入。当考虑到投资收入时,PD的算式变为
 
Premium Deficiency=[ 预期未来损失成本及LAE+预期未来维持成本-预期未来投资收入+预期未来分红(如果有的话)+未摊销DPAC]-UPR
 
关于PDR和调整DPAC的算式不发生变化。
 
以上关于US GAAP下关于PDR的算法,仅供大家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