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在古代的意思吗?
(2011-04-12 09:45:54)
标签:
人称代词《世说新语》《说文解字》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谁都知道“我”是自称之词,指自己,也指自己的一方。但你知道“我”在古代的意思吗?
据考证,“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从字形上看,“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杀气十足的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甚远。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使用的兵器---钉耙,只不过“我”是三根齿。“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还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就不能自称“朕”了。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 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经·邶风》:“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