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荡》心得:历史叙述的姿态

(2008-12-14 20:31:09)
标签:

杂谈

《激荡》播出过半,说一点心得。
【】
周荣新是第一个发现了步鑫生的记者。我请他来录《激荡》。
当他在摄影棚里侃侃而谈的时候,步鑫生正站在电视台的大门外等他。
我很喜欢这个场景。说历史的人与创造历史的人,各就其位,各守其正。
节目的1994年,选中的主题是“柳倪之争”,到今天这还是企业史上的一个公案。上周,“头脑风暴”录特别节目《花开在眼前》,柳传志到现场,袁岳先是说笑打岔,把现场气氛调节到最轻松,然后突然,小心翼翼地问及此事,柳先生的脸色马上端正起来,话语婉转,一地鸡毛,总之不说也罢。我也在现场,当时就笑。这样的场景,是早就可以预料到的。但是,写史没法回避,于是,我们找到相关的见证者如迟宇宙、刘韧、吕本富等,把这场争论硬是拼出了一个逻辑。我在片子的最后用了孔夫子的那句话,“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君子者,中正也,抱正守拙,凛凛然,自不可侵犯。
《激荡》打开了一扇窗,它让历史找到了一个自由的叙述。
在此之前,电视的话语空间一直很窄且被动,往往是主题先行,然后用镜头去注释演义,或者,被当事人的话语所控制,他不说,编导者好象就没有办法。我对电视的恐惧都在这里。此次,《激荡》把这样的叙述模式打碎,完全以见证者的视角来重述历史,让节目一下子自由起来。我们的办法很偏执,即便访得到当事人也予回避,这是为了保持节目的风格。日后,其他的大叙事节目则可能更为灵活。
31集《激荡》全组10 余人,前后用了不到3 个月,花费不过200万元。所有心得是两条,一是方法论的胜利;二是部门协作和细节的精细化。
梁启超在论及当世人写当世史时说:“此时不作,将来更感困难,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见,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
我们接续这个传统,且用新的方法去实践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