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文化的最后风景

(2012-10-13 16:58: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我主张文学不演说》

                                             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

                    民族文化的最后风景
                    ——读冯光辉长篇小说《最后的蚁王》
                                       徐春林
  收到冯光辉兄寄来的长篇小说《最后的蚁王》至少有一余月了吧。我对光辉兄说,读完后写点感受。前些日子,由于个人自身的一些事情心力疲惫。也就无心去阅读,直到前日才稍微安下心来。倍感歉意,我想光辉兄定会原谅。
  光辉兄在江苏《翠苑》文学杂志担任副主编,这是一本办得不错的纯文学刊物。范小青在序言中说光辉兄将近二十年来为了坚守常州的文学阵地,几乎是对《翠苑》呕心沥血,几乎是花去了自己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读来为之感动,再阅读他笔下的《最后的蚁王》时不由得产生了敬畏之情。
  “蚁”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动物符号。“蚁”一旦进入人的视野,它的生活就注定不会自由。注定一生被另外一个强大虐待和搏杀,这是生存空间内少不了的利益之争。
  穷人的最后是反抗,反抗的最后是失败。
  富人的最后是烦恼,烦恼的最后是自杀。
  饥饿的最后是战争,战争的最后是炫耀。
  温饱的最后是淫欲,是犯罪,是判刑,是后悔,是想妻儿家业。
  成家立业的最后是生养一代代人。
  人的最后是回归自然,变为灰尘。
  可是有人为了财死,也有人为了蚁亡。在《最后的蚁王》里,就有为了保护“蚁王”不惜性命的五舅公。五舅公的眉心上中了一枪,倒下了。“五舅公的身后,不就是我们埋藏蚁箱的地方吗?”为了保住最后的“蚁王”,五舅公宁死不屈。日本鬼子没折,只好把五舅公与几名小八路一起枪毙了。
  日本人至今还在争中国的钓鱼岛。在过去的旧中国,日本为了侵占中华大肆虐杀。他们的丑恶行径那是国民的耻辱,将会永远不会忘记。五舅公用生命保住了中国即将面临灭绝的“蚁王”,而那些与五舅公同事倒下的小八路,他们也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没有背叛。他们的刚毅精神维护了大中华的民族尊严,宁死不屈。就是因为如此,《最后的蚁王》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成为当下国民值得珍藏和阅读的好书。
  蚁艺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独特艺术种类,在我国可追溯前唐,大约在清末期或者民国年间失传。而《最后的蚁王》的出版将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读《最后的蚁王》不仅了解到了“蚁王”在生活中的价值。“蚁”是小的,可“蚁王”却是大的。五舅公是“蚁王”,鬼子想看他“斗蚁”,他借口“斗蚁”都要选择“时辰”。“斗蚁”是整个蚁艺重要的一部分,是精华。每每“斗蚁”都是人山人海,比起其它的曲艺“斗蚁”绝对有高明的手法。作者通过五舅公之手,将早已灭绝的民间手艺,通过民间艺人再次呈现出来。可以说每个动作,每个环节都是栩栩如生。
  前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说他获奖的理由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读了光辉兄的长篇小说《最后的蚁王》后,这种感觉愈加明显。中国有一大批作家都有着较远的文学眼光,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
  《最后的蚁王》在艺术文化中有一定的哲学地位。好的艺术是不能与现实分离的,它绝对不是异想天开的激情。而《最后的蚁王》把真实的故事与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展示的不光是艺术才华,还把喜剧和悲剧通过人物事件把它的伟大与软弱、崇高与可笑强化得宁人难忘。
  每年我都会收到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寄来的新书,其中长篇小说不少,有些一出版就获了奖,甚至还是两三年一届,一届才一部长篇获奖。读那些长篇没有让我感到力量,我时常对朋友说一本书是要有力量的。本月十五号,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约我做一个访谈,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书才是有力量的。现在我可以提前告诉大家,光辉兄的《最后的蚁王》绝对是部有力量的好书。
  一部好书不是看一遍就够的,需要多看。百遍百味,舍而不弃。在细读《最后的蚁王》时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看到的不仅一部长篇小说,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才能了解,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巴金说一本书是能够带来希望的,贾平凹说一本好书是能够安妥灵魂的。无论带给光辉兄是前者还是后者,我相信《最后的蚁王》会是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字就写于此。最后祝光辉兄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