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生日
——读徐春林 《永远的心灯》
读徐春林文字的时候,有一篇文中他说到:我总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有时候一个人童年的困苦和粗糙,会使人失去对精致的生活的要求,生日便成了一副奢侈的项链,无法挂在一个农村孩子的脖子上。其实作为一个作家都可能是忘记自己生日的人,他们生在人海中,常常被别人的故事所牵动,他们的热爱和责任是系在了对于这个世界的描叙和感同身受上。
因而有时,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常常会想着别人的呼吸而忘掉自己的呼吸。
昨天以及今天一直捧着一本书在看,今天的阅读从早上就已经开始了,直到此时黄昏终于把这本书全部读完了,这便是徐春林的《永远的心灯》。
前些时候拿到了徐春林的这本书,他问我是否可以写个评。
放了一些时候,昨天拿过来想试着先读一下看。没有想到很使我意外——他竟写得这样好。
我本来不是一个有成绩的人,又在写作上不够勤奋,所以总怕辜负了对方的诚意,因而读的认真,一篇一字不敢马虎地读完最后一页,不想有一点浮躁之气。我深知搞过写作的人写作的辛苦和付出的心血。
在读进他的文字里之后我感觉到了意外,并想到,我以前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在三年前犯下的,那是我认识本书作者徐春林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只知道徐春林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炽烈愿望的人,并一直在为此努力着,我很希望他能迅速找到前进的路口。可现在看来,他的进步太使人吃惊了,不得不使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走在写作之路上的人。
在我看来,在写作这个领域,对于文学,心态是其极重要的,即:他的眼光是正的,他的心是虔诚的,他在挑捡内容时能感知到什么可要,什么不可要。
而在这本书里,整篇读下来都是这样“正”,并且叙述的方式是自然的,是那种淳朴之气,甚至他自己都可能是浑然不觉的。他安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他安于去称赏身边那些错综复杂或者离奇生趣的事。我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一种毫不动摇的虔诚,那种对文学的膜拜之情,他是静穆它的,他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取巧走捷径,他是要用一生为之奔赴的。这是我在他的文字里看到的。
我读到了他的童年,他的身边的亲人以及依恋并以此为荣的家乡。他一直在用一种写实的语言在描写着,使人觉得读一个字就知道一个字,这种阅读是让人踏实的,就像走在光线很好的路上,每一步都不会有踏空的感觉。
他语言中略带调皮,对生活又有一些浑然的憨厚,这致使文章总可以中立地再现出来。他对生活是归顺和接纳的,但那种莫名的孤独之情又像是溪水一样潺潺不断地从他的心上流过。这种味道是这样的扭结和难以按捺。
在读他的《老庄的记忆》时,那里面的一个个农村的场面是新鲜的,他说得自若,就像是不足为奇的。他写到《老街》那里面的情形全然就是《雾都孤儿》的场景,弥漫着残酷的却又坚强的生存之气。《深夜底泪》里,讲到二叔为盖房子一生的遭遇以及死,他所讲的是一个人可以因拴在一个简单的事上而耗尽毕生的全力。《乡村病人》里,山花在天黑找不到自己的娘,于是几个人还有孩子都站在院子里一起朝半山腰喊叫世平叔,希望他能听到招喊,告诉他们妈妈的下落。像这样的交流真是传神。《老徐进城》使我知道了一些乡村的人虽然向往都市,但心里却从没有放弃那种执拗并坚韧的骨格。
徐春林把散文写成了酷残的小说。这一片温暖而心酸的生活!
巴金先生曾经给朋友的信上说:“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催残爱的……。’”徐春林将巴金先生鲁迅先生的话常放在嘴边,在文里我又读到了这段文字,使我知道徐春林走的是条温暖的道,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还有一些个人的意见,那就是书里还夹杂了个别份量不够足的文章,那些文里似乎有些堆砌。还有一部分文章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却缺少了叙述的热情,就简单地结了尾。在此书这一点可以继续强化一下。这本书仍有继续改进的空间,它具备极其厚重的潜在力量和温度。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希望。使我喜欢。
今夜,谁人生日?
我想将祝贺送给徐春林,因通过这本书使我们望到了他的存在,这是一份岁月送给他的珍贵礼物,有诸多平缓湍急和深厚的意蕴,是一份对他最好的祝福和微笑。
因而祝徐春林:生日快乐!
寇秀春简历:
现居山西太原市,2007年,她担纲编剧的《感光夏日》拍成电影。2008年,电影《疯狂的赛车》的16万字同名长篇小说的作者。在《黄河》发表中篇小说《寻找阿图》《坐在石头上的女孩儿》等,《都市文学》发表《台阶》《红秋衣》等。山西省重点女作家之一。中国作协会员。

(图为本文作者寇秀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