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造成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低劣的根本原因
(2009-02-08 18:37:04)
标签:
高考高中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考试教育 |
分类: 杂谈 |
文理分科,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低劣的根本原因
文/老子孔子一起曰(http://blog.sina.com.cn/xiayu1587)
长久以来,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体系存在两大弊病。
其一:以省为单位划分录取线造成严重不公。不同地域的考生,同样的努力,同样的分数,在北京、上海等地可以轻松挑选一所名牌大学,而在山东、湖北、浙江等地可能就只能上一所三本。
其二:文理分科造成了当代高中生知识体系严重残缺不全,缺乏必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制约了学生的长足发展。
中国自古有“不患贫而患不均”一说,因此,前者引发争议已久,但是由于涉及到地方利益,在诸方的博弈下,改革迟迟未见动作,某些地区的考生依然享有着“特权”。
如果说前者只是人才选拔制度上的缺陷,于人才培养尚无大害,那么后者则可称之为“中国人才培养体系里的一颗毒瘤”,是造成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低劣的根源!
在中国,高中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在宽广的学习内容中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从而有利于在进入大学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再接受“专才教育”。大学本身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划分的,进入不同的专业,再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最终成为一名“专才”。
初中是一个学生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高中则是一个学生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高中过后,学生便要进入大学接受“专才教育”。有了小学和初中的基础,高中的学习将会是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黄金机会。同时,在高中,一个学生开始慢慢的学会和周围同学相处,慢慢的开始接触社会,开始形成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时候,教育的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高中课程设置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每门课程都对学生扩宽自己知识面,塑造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文理分科”的直接后果就是:理科生不懂何谓人文情怀,缺乏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何谓科学精神,缺乏理性思维和务实精神。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进入大学以后学得是工科,现在读到了硕士,看看周围的理工科学生,不难发现,当年高中时的“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毒甚巨。
如今的大学校园,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在高一就成为了理科生,专门学习了三年的数理化,进入大学以后,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表现的游刃有余。但进入本科高年级特别是研究生以后,面对开放性的课题,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更有甚者,许多同学在自己的大小论文、毕业设计中都会出现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现象。我的一个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从理论到实验数据都没问题,但竟然因为错别字太多被学校打回重写,实在是令人汗颜。而这正是缺乏必要的文科教育的结果。
缺乏人文性质学科的学习,造成的不仅仅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文化底蕴的缺少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们的眼界,降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道德水准。
走进一个理工科学生的宿舍,大部分人的书桌上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参考书,偶尔能看到几部流行的畅销小说,很难看到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文学阅读,在初中来说可能是一种时尚,在高中来说可能是一种奢侈(学业繁重),在大学来说,特别是对一般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几乎成了一种“难以理喻的怪现象”。记得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大家需要自己介绍个人基本信息和爱好等,轮到我时,我说了自己的爱好是看书,这时众人均用奇异的眼光打量着我,仿佛是看到一只动物园的猴子站在那里,见到了奇怪的生物了!
现在身边周围的人休闲娱乐方式很单一:男生就是打打球,然后就是打游戏;女生就是逛逛街,然后就是看韩剧。我试着做过小范围的调查,没有人搞得清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关系,不到一半的人分得清楚东汉、西汉,北宋、南宋之间的基本关系,不到一半的人读过莎士比亚3部以上的戏剧作品。置于伏尔泰、孟德斯鸠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人就是听着耳熟而已。
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高,遭人诟病的地方很多:动手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眼高手低和社会脱轨,缺乏创新精神等。但是,窃以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最大的毛病在于:无法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无法成为时代的精英和社会的楷模。
尽管近些年大学扩招造成了大学生质量的下降,但是一个能从合格的大学走出去的合格大学生,其文化程度依然在社会上处于上层,将来在各自岗位上也必将成为社会的精英。但是试想:一个不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人怎么可能肩负起抵制低俗文化、提高社会公众审美情趣的重担?一个完全不读中国历史的人怎么可能会挚爱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爱从何来?)?(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只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
好在现在许多大学在“只出将才,不出帅才”的困惑中已经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开办人文讲座,社科类讲坛之类的方法加以补充,可是本该高中就要打下基础的人文类教育为什么要放到大学里补救呢?
高考指挥棒对高中课程设置乃至高中教育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通过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就能很好的解决“科学和人文分家”的问题。
“文理分科”是高等教育人才质量不高的根源之所在,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