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的早晨A Morning Walk Around Qinhuai River


标签:
秦淮河金陵春晚晴楼王顺兴乌衣巷 |
分类: 中华大地.Scenic.China |

此乌衣巷只是一个纪念馆,真正的乌衣巷不在这里,周五去老门东之前也到那里看了下,警察叔叔告诉我没啥好看的,还是老门东有看头,果不其然,看来的确要听警察叔叔的话,但个人觉得真实的乌衣巷也值得走一走,巷子不太长,离开秦淮河景区也不太远
“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
文德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后颡经翻建,石木互易,明清时发生多次桥栏塌陷事故,尤以光绪三十年(1904)端午节,市民在桥上争观龙舟竞渡,正当兴高采烈之际,桥栏断裂,桥身倾塌,造成了数百人落水的惨剧。当时大人的啼哭,小把戏的嚎叫,构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惨烈画面,几十年后听耄耆之年老母亲听她前辈们所讲的桥塌之事,还令人心有余悸。相传幼年的茅以升那年正好生病在家未能去观看龙舟,后来听小伙伴们讲述其事,便暗下决心修建桥梁。
文革时期,此桥仍是木结构,方可拾阶而上,经风吹雨淋,板缝见隙很大,围栏处栏杆不少已经朽腐,走在上面晃晃悠悠,桥身也只是简单地油漆了一下,通身浑黑,好象只能走人,推车,稍大型的车辆肯定是不能借道的。
历史上文德桥由于特定的位置和结构,正值日晷子午线上,每年家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在该桥东、西侧的秦淮河上,可见水中左右各半边月亮,此即“文德桥上半边月”的出处,这一自然奇观,曾吸引无数游人前住来此揽。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当年寓居南京时,曾于此夜漫步文德桥,见此奇观,激情如喷,不禁咏诗一首:“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介绍来自网络资料)
南京夫子庙泮池东面的文源桥,以前叫白鹭桥,再前则叫黄公桥,是为纪念一位“三元及第”、名叫黄观的侍讲学士为建文帝殉难而兴建的。
黄观,字伯澜,安徽贵池人。由于他从秀才到状元(洪武二十四年),经过的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后迁礼部右侍郎。在建文朝任侍讲学士,住南京石坝街。他与方孝孺、齐泰等同为建文帝所亲信重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时,他反对燕王朱棣大行杀戮,逃往家乡。
朱棣对他的家属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报复。他派人将黄观的妻子翁氏及女儿抓起来,将翁氏配给象奴。翁氏不甘受辱,乘机携二女及家人奔淮青桥投溪而死。
黄砚闻讯,痛不欲生,在贵池面向金陵而死。后人在其居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建木桥,名黄公桥。民国二十年重建,解放后更名白鹭桥,因桥可通达白鹭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1986年再次整修,在桥上发现清同治(1869)年中秋重刻“黄文贞公传”石碑一块,证实此桥确为古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科考文化的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呼应,故再更名为文源桥。
相传当初翁氏投水之时,曾呕血于桥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血迹在石上形成翁氏影象。《秦淮古今大观》一书在叙述这段历史时说:这块石头“被移置到利涉桥左畔的‘黄公祠’中,曰‘翁夫人血影石’……为纪念翁氏之忠节,淮清桥畔曾建有‘青溪忠节祠’。”将黄公祠与青溪忠节祠视为两个祠堂。其实,青溪忠节祠就是黄公祠。(介绍来自网络资料)







十里秦淮的清晨虽没有晨曦的照耀,但也不失江南水乡的妩媚
(图片是周五下午去老门东前拍摄的,并不是清晨秦淮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