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的组合(上)
(2007-06-07 20:03:00)
唐朝诗人的组合
文/筱扇
近来看唐朝诗人传,当时常有诗人的各个组合,搜罗整理下也挺有趣的。
一 ,第一个诗坛大家:虞世南。
这个并不是个组合,只是以前上学的时候对此人了解甚少,把他单列出来,也算对他的敬仰。他的代表作: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后两句比较熟悉,有点说理诗的味道。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虞世南出生在隋朝,师从苏州名儒顾野王,后又跟着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学书法,成为一代书法名家。
虞世南不仅书读得多,记忆力也相当惊人。有一次李世民想写一副《列女传》的屏风,当时大乱之后,找不到原书。虞世南凭记忆默写了《列女传》。后来人们找到原书,拿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偶要有这记性就好了,叹叹。
他死后,唐太宗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此人真是全才,且为人又正直忠贞,再叹。
二,
王氏三株树:王勃三兄弟,王勔、王勮、王勃,个个文采出众,杜易简(杜审言的弟弟)与王勃的父亲关系很好,羡慕他有如此杰出的三个儿子,称他们三兄弟为 “王氏三株树”。生一个杰出儿子难,生二个更难,生三个出众的儿子是难上加难。他家是太原王氏,乃天下望族。他家这一门牛人很多,不过我比较熟悉的就是王勃,没办法,课本宣传的多一些嘛。王勃的爷爷是隋末大儒王通,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王珪、杜淹、温彦博、温大雅、薛收、和凝等人,都是王通的及门弟子。基因太好,叹叹。
三,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
这四个人基本都属于神童型,王勃排在一位,上面也说了,他的基因实在太好,大儒颜师古写了本《汉书注》,天下读书人都奉为圭臬。王勃九岁的时候看《汉书注》,觉得错误很多,另外写了一本十卷的《汉书指瑕》。九岁啊,偶还没看过汉书,史记之类的呢。
14岁的时候,王勃就高中幽素科,授官朝散郎,投在沛王门下,但因为一时兴起写的《檄英王鸡》,惹来横祸,高宗生气了,将他赶出了沛王府。后来他在南昌写下了千古闻名的《腾王阁序》。本来阎都督组织文人笔会是为了显摆自己女婿的才华,让他事先写好了一篇《腾王阁序》,所以别人都知道他的心思,都不写。唯有王勃年少不经事,挥笔就写。阎都督看到他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拍案叫绝,脸色好转,倒也颇有肚量。
都说天妒英才,王勃27岁就死了,叹。
杨炯,对于初唐四杰的排名,他觉得“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我不大懂,按才气王勃确实是这四人最大的。反而杨炯我觉得不该排这么前,第四差不多。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张说的评价倒是很高,觉得他比卢照邻才高,比王勃不差多少。这孩子11岁举神童,授校书郎,他的代表作《从军行》,以边塞诗出名。有《盈川集》三十卷,今存诗一卷。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调邓王府典签。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王爱重,比之相如。调新都尉,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以服饵为事。又客东龙门山,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颖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后不甚其苦,与亲属诀,自投颖水死,年四十。尝著《五悲文》以自明。有集二十卷,又《幽忧子》三卷,会编诗二卷。”
纵观卢的一生比较悲苦,而且点背,邓王李元裕很看中他,拿他与司马相如比。但不知为何离开了王府,去了新都,在新都染上风疾,后辞官隐居,病情加重,一只手也废了,迁居阳翟具茨山下,在那里买了十几亩田,病情越加恶化,有10余年连床都起不了,终不甚其苦,投水而死,年终40岁,虽然他比王,杨两人活的长点,但是却活的很苦,这种活着对他而言是折磨。
闻一多评卢照邻诗,说其字里行间有"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代表作:
浴浪鸟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阶竹
封霜连锦砌,防露拂瑶阶。
聊将仪凤质,暂与俗人谐。
含凤蝉
高情临爽月。急响送秋风。
独有危冠意,还将衰鬓同。
录《五悲文》序;自古为文者,多以九、七为题目。乃有《九歌》、《九辨》、《九章》、《七发》、《七启》,其流不一。余以为天有五星,地有五岳,人有五常,礼有五礼,乐有五声。五者,亦在天地之数。今造五悲,以伸万物之情,传之好事耳。
五悲有:悲才难 悲穷道 悲昔游 悲今日 悲人生
骆宾王,字观光,浙江义乌人,又一个神童,七岁做了那首著名的《鹅》,偶8岁学的。骆宾王为人谦虚低调,不像杨炯年少气盛,有些狂妄。他最处在道王李元庆府内做官,由于不善于吹嘘自己,一直不得志。
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大约是得罪了武后,入狱,《在狱咏蝉》就是这个时候作的,遇赦后当了临海丞。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书讨武檄文----《为李敬业檄天下文》,徐敬业的爷爷跟着太宗一起打天下,被赐李姓,所以又叫李敬业。起兵的时候就是打着匡复李唐王室的旗号,“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几句极有煽动力啊。兵败后,小骆逃亡不知所终。他的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佺期、宋之问之下,尤其擅长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有小道消息说,许多年后,宋之问到杭州灵隐寺游览,吟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就卡住了,僧房里出来一个老和尚帮他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后面又是宋自己作的了,但没这2句有气势了。第2天宋之问想再拜访下这个和尚,但却不知去向了,有一个和尚告诉他,那个老僧就是骆宾王。不过这个故事不知道真假,全当爱骆宾王之人的寄托吧,隐居山中,云游四海,倒也逍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