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s2.mm.bing.net/images/thumbnail.aspx?q=4803869942613905&id=e77d784763e8d958434386fc46049b26
今天是母亲节,愿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过去的妈妈节,都是在美国度过。没想到,今年是在呼和浩特过的,藉着内蒙电视特别问内蒙的妈妈们节日快乐。
早上,为近百位年轻的妈妈分享了《爱的真谛: 亦爱亦尊重
-----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培育者》。母亲的真正快乐、永远快乐哪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妈妈的快乐主要来自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于孩子的幸福。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韩非子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意思是说,人间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之爱,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父母娇惯出的败子,自故以来,屡见不鲜,如今在实行“一胎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的中国,更成了一个沉重的新话题。
关于养育孩子这件事,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生出来,送给褓姆,送给爸爸、妈妈,送给爷爷、奶奶,把孩子送到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全托的地方,他们有吃、有穿、有人照顾他(她)就好了!还有人居然说:“他们是专业的,他们会照顾孩子,我根本不懂怎么照顾孩子!我去赚钱就可以了。”养育儿女是上天给父母的责任,不是托给祖父母,不是托给育幼园,不是托给任何其他的人。养育他,不只是喂他吃,不只是照顾他的身体,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爱他!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天下哪有不爱儿女的父母呢?每一个父母都觉得自己很爱他的孩子。但是让我告诉你一件事,却很少有父母知道,怎么爱他的孩子才是合适的,很多父母爱儿女的方法是错误的,你爱他,非但没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在无意中贻害了他(她)!
•
我想让妈妈们明白:
爱不等于交易-——无条件性 。母爱是伟大的,是一种本能,我们要爱孩子,不等于要爱孩子的行为
(考试的成绩,特色课的特长,他人的夸奖等等。)我曾经听到父母亲说,“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们是没有办法才要你的’”。还有一个家长说“你如果考不上100分,我就不爱你了”。
前者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价值,后者竟然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让孩子没有信心。
•
爱不等于溺爱——规范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如:正常的孩子18个月会自己吃饭,当然,不像成人那样快,干净。三岁可以当妈妈做饭时简单的助手。溺爱下,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孩子学习的机会被溺爱剥夺了。三周前,接儿子时,一位奶奶接迟了,四岁的孩子竟然对奶奶拳打脚踢,奶奶却不管教。研究表明:有规范的家庭,是孩子才有安全感的因素之一。
•
爱不等于要啥給啥----受挫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父母以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是爱他。这个绝对不是爱他,这是害他!让他一辈子没有出息,让他一辈子不快乐,一个没有学会期盼的人,他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有一位孩子妈妈选幼儿园,发现孩子的教室在楼上,不来了,说:
上楼对孩子太累了。
爱不等于强迫——选择性。一般状况下,孩子三岁时开始学习自主的意识,想自己做事,自己选择。这是个性成长的关键期的开始。在中国,家长对幼儿的爱里常常是包办,是责任和愿望的强加。或者说是,爱你没商量,爱里难选择。强迫学琴,吃饭等等。强迫的爱是能减少很多麻烦,是能一时取悦自己,但是这样的爱是真爱吗?事实上,强迫的爱是虐待。
妈妈们,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心灵,追求和呵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要记住,没有尊重的爱只会象一道本来会很好吃的菜肴里却没有放盐。
让我感到宽慰的是,鼎奇秉承“亦爱亦尊重”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快乐的教学体验和正面的行为诱导中,学会主动去探索世界。我相信在鼎奇的学习将使孩子富有积极的创造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爱好者,进而为成功幸福的人生打好基础。但是再好的教育,没有妈妈的配合是失败的。妈妈们,让我们也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做一位会爱的母亲。让我们有限的爱变为孩子成长的无限动力。
愿健康的爱使孩子成为母亲节一束特别的不凋落的康乃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