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心酸的画画课
(2012-03-03 21:20:25)
标签:
美术艺术天份杂谈 |
分类: 教育案例 |
2011年夏天,我应邀请,在中国一所国内私立幼儿园作指导。没有打招呼,我自选了一堂艺术特色课旁听。
这位美术老师是从外面请来的,每周来上两次。
她身穿一套黑制服,瘦高身材,看上去漂亮的模样,却面无表情。
她在黑板上挂了一个没有任何图案的绸布大风筝。每个孩子桌前也有一个风筝。
她在风筝上画了一条大尾巴的金鱼,最后画上了金鱼的眼睛。画完后,请小朋友们照这个样子画。
有个小男孩,他画的眼睛与老师画的不一样。老师走过来,马上就把他的改了,并且让他注意看黑板上样品鱼的眼晴。
经过老师的一改,孩子的笔就停下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画。
这时老师反而大声对同学们说:“有的小朋友画的不是金鱼,而象章母。”
等小朋友画完了鱼眼晴,老师要孩子们接着画小鱼的尾巴。老师说:“尾巴上的装饰要画小圈圈,圈圈里可涂色,但不能是黑色。”她边说,边在自己的样品鱼尾巴上画圈子涂色彩。她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有位小朋友问:“老师,我能涂棕色吗?”
老师说:“可以,但不能用黑色。”
那个画“错”鱼眼睛的小男孩,努力在画圈,边画边说:“我画的很丑。”
我沉不住气,走到那位小男孩边,对他说:“我看到你很努力在画,画的圈大小不同,但非常有特色。”
孩子眼前一亮。
那位老师看了我一眼,意思是我在干涉她。
我觉得没必要继续呆在她的课堂上,便走出了教室。
点评:
传统的意义上,艺术一直是早教中的重要内容。早教之父FRIEDRICH
有些老师是很好的艺术工作者,但未必是好的艺术教育者。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享受自己的艺术过程,而不注意引导孩子们享受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就会压制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信心,不利于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这种艺术教育理论,在西方儿童的艺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在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看到的只是他们协助、引导和鼓励孩子们作自由的艺术发挥。孩子们创作出来的各种艺术作品充满了自然的天真和想象,是大人们甚至成人艺术家们无法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