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座率为何如此低
作者:张宇东
大约半年前,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呼吁加强大学的学风建设,原因很简单,“大学生不愿意上课学习,教室上座率太低”。虽然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言论的湮灭只需要一瞬间就足够,但是如今回头去看看现在仍旧在我们眼前上演的一幕,然后再真正做一番斟酌和反思,也就并非没有意义。
大学生不爱学习,这种观点让人直观的觉得应该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因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然是以学为主,那么这就是作为学生的本分。学生不向学,自然就是违背了做学生的义务。所以,清华大学的校长大声疾呼,也就不足为奇了。
http://wzdaily.66wz.com/wzdsb/images/2008-03/10/12050765449535799620099811491.jpg
于是,我们会用更为直白的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式。有人说,大学生不爱学习,是因为高中的教育太过刻板太过严格,导致升入大学之后在宽松的环境下迷失了方向;也有人总结,是因为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使得大学生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太多的诱惑让他们远离了教室。这些分析当然都没有问题,因为这也的确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但是都过于肤浅了。
照理说,经历了千军万马在独木桥上搏命的挣扎和惨烈,即使是在扩招之后这个独木桥的宽度可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容,或者社会的潜在规则能够让一部分拥有捷径和渠道的人享受大学教育的资源,即便如此,大部分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是优秀和有潜力的。毕竟,饱受争议的高考制度,在衡量通过学习而获得分数这个程度上仍旧是公平和公正的。为什么这些在高中能够悬梁刺股的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堕落不堪坠入沦落的深渊,仅仅从学生自身或者社会环境来找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2/node120/images/00011417.jpg
记得刚刚仙逝的大师钱学森在生前做最后一次系统讲话时,谈到中国的教育,他只用了在美国的经历作为参考。他本是航空专业,却常常去数学系旁听;本来学着最缜密费心的研究,却对乐器非常精通;上课的内容常常是在户外边游玩边讨论,没有固定的在教室里点名签到。显然,为了给现在的教育留下些须的颜面,钱老并没有直接批驳,而只是以自己的成功经历做了反讽。
的确,在中国的大学里,我们又是如何对待求知的学生们呢?仍旧是填鸭似的授课,仍旧是过关性的考试,仍旧是英语电脑过级,真正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争辩的氛围荡然无存,这样的大学只能培养出那些皓首穷经舞文弄墨的书生,哪能诞生真正的人才。殊不见大学生们平日不去教室上课,考前稍微看看书,或者跟老师打通关节,哪会有过不了的考试,通不过的论文呢?!
同时,现在的大学教育,积弊还不仅限于此。一直以来,大学和社会的沟壑大多是由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决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滞后于时代,学习的方式僵硬死板,一出校门就是眼高手低,一无是处。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学生们凭什么还整天把时间耗在教室里。于是,考各种证书,学习二外或者辅修,种种技能的培养方式在大学校园里风生水起,和专业的学习搞起了竞争,使人对大学的教育既无奈又心酸。
所以,学生不去教室上课,即使有学生对自己疏于要求放纵管理的因素,但也不是绝对和全面的。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恐怕还是得找找自身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活泼学术气氛,正确引导学习,同时减少那些所谓的黑幕,剥去功利和浮躁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哪会不愿意上课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