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考场无佳话
(2009-07-18 19:10:34)
标签:
孙家军面试专家
北京大公面试网
徐书辉面试
杂谈
|
|
今日考场无佳话
|
|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且不论现在每年参加中考、高考以及英语等级测试、职称考试的人数有多少,单说早在公元605年咱们就有了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科举,至今全国性统考的历史已超过1500年,就能在地球上傲然独步一番。
考试大国里,关于考试的佳话自然不少。科举年代,一家数人都是进士的自是不少,甚至还出现过父子状元、兄弟状元。比如北宋的张去华、张师德父子和安德裕、安守亮父子,唐朝的张式、张正甫兄弟,等等。
毋庸讳言,与此同时,我们考试作弊的历史也颇为渊远流长,此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大抵来讲,科举年代的主要作弊手段就是夹带、贿赂考官和替考,与今天的作弊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说到今人在作弊方式上的“创举”,笔者没有专门研究,所得印象皆来自媒体的公开报道。仅从近半年媒体揭露的案例来看,作弊手法就已是五花八门,蔚为壮观。南有浙江官员、商人和校长、教师联手,为子女织就一张“航模加分”的关系网;北有吉林的公开买卖作弊器材,甚至考场上演“空手抢试卷”闹剧;西有重庆招生办主任为儿子更改民族成分骗取加分;东有山东教师让亲戚顶替学生之名上大学;中部还有山西高考“高科技”作弊,江苏94名初二学生集体替考……
古人也就夹带些小字条进考场,还不知能否碰对题;今人已是考场内专人摄像传考题,场外枪手答题,再用高科技手段给考生传递答案。古人只是贿赂考官,今人是中学、大学和教育局、公安局、民族宗教局多方联动,别说民族成分,整个人“改头换面”,连姓名带户籍资料都能更改。古人替考也就是少数人私下交易,今人却是学校组织,教师带队,近百人集体上阵。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古人的方式既缺少技术含量,又不懂团队作战,只能划归“未入流”一派,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正是由于如今的作弊横行,令考场佳话几近绝迹——中国人不相信奇迹,只相信奇迹后面必有“猫腻”,状元也得查家底,看你爸妈是不是招生办的。想当年纳兰性德19岁中举,22岁获殿试二甲第七名,他老爹纳兰明珠是当朝尚书,却没人怀疑考官拍上司马屁对纳兰公子特别“加分”。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中进士,他父亲李文安恰在刑部任职,也没见有人说他家勾结行贿考官。是我们“人心不古”,还是古人太傻太天真?
另一则被传颂甚广的考试佳话,距今天并不遥远。说的是民国时期,某人报考清华,数学实在不通,便在数学试卷上写了一首古体诗。阅卷的教授看了,在试卷上批曰:卷是白卷,诗是好诗,人各有志,给他60。
设想此事若发生在今天,教授就算有惜才之心,敢行这种破格之举吗?世人首先得怀疑考生和教授之间有什么关系,双方家庭的祖宗三代及七姑八姨都得被查个底儿掉;再追查考生的家庭背景,看他家是否“朝中有人”或名列富豪榜;说不定教授数年前的论文也得被上网搜索一番,看有没有抄袭前科……
于是,在人心不古的今天,佳话不再有,有的只是闹剧。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