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金融危机下的文化消费凸显口红效应

(2009-03-28 19:33:37)
标签:

财经

文化消费

金融晰

口红

李拥军

山东

杂谈

分类: 文章摘要
  “口红效应”一词,伴随着金融危机步入公众视野,成为眼下的热门词汇。它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每当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预期有所下降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口红并非生活必需品,但廉价并能带来满足消费欲望与心理慰藉的双重愉悦。

    文化消费就具有这种“口红效应”,在金融危机时呈现逆势而上的反周期性质。

    把文化消费打进生活账单

    3月19日,新派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登陆山东话剧院小剧场,票价百元左右,并将公演一个月。记者当晚前去观赏,整个小剧场座无虚席。主办方称,该剧已在全国公演 400多场次,对开拓山东市场充满信心。

    3月21日,周六,就职于航空公司的李拥军和妻子来到五洋健身俱乐部。 没想到,俱乐部内早已爆满,二十几台跑步机各有其主。李拥军颇感纳闷,金融危机之下百业不利,健身房的“生意”为何如此火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许多普通家庭都把文化消费打进了生活账单:看电影、逛书店、节假日家人同去KTV欢唱或听音乐会、看演出……

    一对“80后”小夫妻告诉记者,尽管两人都是工薪阶层,月工资收入3000元左右,但在文化消费方面他们从不吝啬,今年春节假期,两人“泡”在影院,将全部热映大片看了个遍。与之相比,“70后”的文化消费大多花在淘书上,一位教师对记者说,她每月买书的花费要在 300多元。

    省文化厅文化市场处处长孙猛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占日常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加,休闲、享受性的文化消费比例也会有所提升。通常的规律是,越是经济不景气、精神压力大,人们越是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拓展更大休闲空间

    电影市场是个很好的例子。

    济南新世纪电影城泉城路店的工作人员刘芝保对记者说,今年春节期间,影院的消费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增多,“三八”妇女节当天,团体订票单位比往年增长20%。今年1月,新世纪影城在济南又增开两家影院,开业后的上座率同样很高。

    记者了解到,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攀升至创纪录的 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

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60% 。仅仅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贺岁档期,《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4部国产电影国内票房总额突破10亿元。

    电影市场的火爆,反映了文化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潜力。但文化消费并不仅局限于此。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消费一般分十几个大类,体育产业、会展产业、媒体、文化用品产业、娱乐业、动漫产业等,甚至旅游业都可以归入文化休闲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 GDP 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去年,我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 4749美元,整体上进入了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性特点更加明显。

    但记者调查发现,与电影市场的火爆相比,含金量更高的艺术表演、文博场馆却乏人问津,特别是传统艺术种类,甚至因市场潜力不大,导致很多从业者无奈转行。此外,文化消费理念偏颇,市场“赠票”现象不绝,都成为文化消费的阻力。

    李铁岗说,金融危机对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是一种契机,但并不是金融危机后,就一定会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刚刚形成,整个社会对文化需求的层次较低,既需要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也需要培养文化品位的审美需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